工作中的侯占友。
阅读提示
在唐山这个因煤而兴的城市,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劳动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以“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我上三个班”的拼命精神,为国家多采煤;
1982年他退休后,10年不辍搞绿化,硬是把一座秃山改造成了供矿友们休憩、游玩的北山公园。
他,就是当年享誉全国的“矿山铁汉”、后又被称作“北山愚公”的开滦赵各庄矿工人,全国劳模侯占友。
虽然侯占友离开人世已经6年了,但他感人肺腑的人生传奇仍为人传颂,他“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为子孙造福”的境界,是人们心目中高耸的丰碑。
7月15日,赵各庄矿“矿史展览馆”内。生前任劳任怨、奉献一生的全国劳模,身后享受到了“特殊待遇”:侯占友的照片和事迹整整占据了展览馆里的一面墙。
从“编外采煤工”到“带儿女支援高产”,从“劈山凿石”到“建成公园”……侯占友不仅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而且也做了别人想不到的事。[fs:page]
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
他创造了唐山速度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上流行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时尚用语“深圳速度”———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在此前有一个完全可以与之媲美的“唐山速度”——— 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这个速度的创造者就是侯占友。
侯占友,1925年生,原籍我省曲阳县。5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逃荒,来到了开滦赵各庄矿。童年,他是在挖野菜、做童工中度过的。1946年,他下井当了工人,受尽了压迫剥削。解放后,终于翻身做了矿山的主人。苦孩子出身的他心怀感恩,对党和国家一片赤诚。
1952年,侯占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缓解当时全国用煤紧张的状况,为了给开滦多出一筐煤,身为机电科起重工的他,在干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又主动到采掘区帮助挖煤,并提出不要加班费,不要下井津贴,不要补助粮。
在儿子侯双成的记忆里,父亲侯占友常常扛着一面袋干粮就下井了,有时连着干好几天。因此父亲在家的时候极少,往往只有给父亲送饭时,才能和他见上面。
一次下瓢泼大雨,侯占友还要去采煤区,妻子劝他:“雨太大,就别去了,你反正是义务劳动。”他却说:“越是下大雨,远道的工人可能来不了,我越得去。”
在当年赵各庄矿采三区班长范仲华的记忆里,“义务工”侯占友是哪里活多活累就到哪里干,哪里缺人手就主动填补上去,活越脏越累越抢着干。
有一次,矿里顶板上矸石震落压住了电溜子,煤停运了。侯占友没等派活,拿起一把大锤,就奔向工作面。一块大矸石足有3立方米,拦腰把工作面切成了两段。他坐在地上,斜着身子,一锤锤地砸。越往里砸,地方越窄,连坐也不成了,他干脆躺到地上砸。坚持砸了两个多小时,他才把矸石砸碎,扫清了工作面的障碍。
1974年春节前夕,得知全国用煤非常紧张,腊月二十八这天,侯占友就背着一面袋干粮下井了,直到大年初一的早晨,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干了三天三夜!
1977年春节,是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尽自己的力量补回地震造成的损失,侯占友带领全家7口人到井下“攉煤”,在采煤工作面上过了个团圆年。
事实上,在侯占友1992年因病住院前的十几年里,每年春节他都是在井下度过的。他知道,那时是矿上最缺人的时候。
1971年,侯占友上了440个班;1972年,他上了450个班;1973年,上了461个班;1974年,上了483个班;1975年,上了486个班,超过正常出勤近一倍……在侯占友的带动下,工友们都加班加点工作,使开滦实现了“四五”翻番,原煤产量由1000万吨上升到2000万吨。
有人因此编了个绕口令:“在册采煤工,本是九十九,区长来点名,一百人说‘有’!多了哪一个?铁汉侯占友。铁汉钢铁铸,一人四只手。”
他也因此三次被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1975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称他是“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矿山铁汉。侯占友“三不要”作贡献的精神,传遍了神州大地。1979年,侯占友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fs:page]
昔日荒山、今朝公园
他书写了新的传奇
1982年9月,侯占友退休了。当时,一些小矿想请他去做“顾问”,明讲只要给撑撑“门面”,每月就有几百块钱的报酬。虽然家里孩子多,日子一直不富裕,侯占友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
他扛起钎子大锤来到了北山。北山坡上,只有稀疏的杂草,没有任何树木,漫山遍野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这时,家人才知道,他想把这座荒山变成一座公园,好让工友及家属们有个休息娱乐的场所。
时间不长,侯占友就在半山腰上盖了一间极其简陋的小石屋。他卷起铺盖,干脆把“家”搬到了北山上。
如今,当年的荒山已成了一个风景秀美的公园。7月15日,笔者来到了这里。山下修起了宽阔的广场大道,山上修起了井字形的石阶小路。老人们在公园的凉亭里,乐呵呵地聊天、打太极拳,年轻人在葱郁的树丛中低语。
半山腰上,是那座有名的创业石屋。小屋不过五六平方米大小,由参差不齐的一块块石头简单垒成,雨天漏雨,冬天透风。真不知当年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20摄氏度的冬夜里,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是如何熬过的?
“建成矿工公园,是你一个人就能办成的事?”
侯占友的儿子侯双成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来到小石屋时,眼瞅着如此简陋的房子,心疼得直劝父亲回家去,可父亲就是不依。直到现在,在矿上辛苦半辈子的父亲,为何在晚年冒出建造公园的念头,在他心里仍是 个 难 解 的“谜”。
运山石、垒石阶、建凉亭、种绿树……每天凌晨就开工,干到深夜才停,连春节都不回家。侯占友拿出当年矿上“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北山上劈山凿石、绿化建园。
十年间,他穿破了二三十双鞋,用坏了20余把大锤,挑烂了20只桶;十年间,在他的感召下,改造荒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1990年,侯占友获得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1991年10月26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倪志福专程来到赵各庄矿北山看望侯占友,赞扬他是新时代的愚公,并当场题词勉励:“发扬侯占友的北山精神。”
1992年,开滦赵各庄矿党委决定将北山公园的建设列为传统教育四大系统工程之一,从此揭开了建设北山公园的新篇章。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他影响鼓舞了几代人
“他带动了一代人,影响了后代人。”采访中,这是人们对侯占友的一生进行评价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侯占友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在当今这个时代,他身上蕴含的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样没有过时。
“侯占友拼搏肯干的精神鼓舞身边人的同时,也鼓舞了一代人。”开滦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侯振清,曾与侯占友在一个矿区工作了10多年,又同是全国劳模。
他告诉笔者,1974年他一进入赵各庄矿工作,就立志学习侯占友。每次侯占友来到他所在的矿区,他就和侯占友“吊着膀子比着干”。这种“较量”在春节时更是达到高潮。考虑到春节正是矿上最缺人的时候,他 、侯占友 、 矿工侯瑛带头在井下工作,并因此留下了“三侯闹新春”的佳话。
“那时候,侯占友到哪个矿区,哪儿就能高产。”范仲华,当时采三区的班长,也是当时《开滦日报》的一名通讯员,他无法说清当时究竟有多少人学铁人、做铁汉,他只记得矿山掀起了学习侯占友义务劳动的热潮,父子齐上阵、夫妻创高产、全家下井义务劳动的故事,在当时是那么感人肺腑却又那么自然。
“当年满山遍野都是上山义务劳动的人,四处红旗招展。”回忆起当年北山开荒时的盛景,今年71岁的范仲华仍很激动。
愚公的坚持,感动了上天。侯占友的无私和一个人的坚持,却感动了世人。最先被感动的是他的同龄人。一两年后,一些老伙伴们发现老侯还真是铁下心来要建公园,就三五成群地前来帮忙。渐渐地形成了一支十几人的“老头队”。
人多,力量大,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毛巾、水桶、存放工具等……侯占友只有六平方米的小石屋太小了。
“咱们盖间房吧。”老伙计们一块儿合计。很快,一个中间起脊的两间小砖屋盖起来了。荒凉的大山上不再只是侯占友单人挥锤的乐曲,开始有了合奏的旋律。
继老伙伴们之后,孩子们也滚雪球似的来了。渐渐地,附近学校的老师们组织学生们上山义务劳动,党员、团员也举着红旗一队接一队地到山上干活。长廊、凉亭建起来了,甬路修好了……侯占友关于矿山公园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变得如此郁郁葱葱,我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强烈震撼。北山公园不仅仅是座公园,也是一座丰碑。它让我们记住了侯占友这个普普通通的矿工,也记住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位网友在网上这样留言。(李晓辉 叶娟娟 李斌)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