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大劳模:马恩华-m6米乐网页版

    新中国十大劳模:马恩华
    • 新闻来源:
    • 日期: 2016-07-05 15:18:17

     

    马恩华

     

     

        核心提示


      马恩华,一个让人们难以忘怀的名字。他以“拼搏”精神,改变了企业的贫困面貌,争创了全国一流业绩。


      1963年从青岛纺织工学院毕业后,马恩华被分配到保定国棉厂(以下简称保棉)工作,其间曾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他1984年出任厂长时,企业处于管理混乱、产品积压、人心浮动、职工发不出工资的困难时期。看到积压涨库的棉布和停转的纺机,听到工人们因开不出工资而发出的叹息,马恩华心急如焚。


      为了企业的发展,马恩华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经过10年努力,不仅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恢复了勃勃生机,而且使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1994年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固定资产净值相当于1984年的10倍。


      马恩华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财富,而他当厂长十几年间,始终房子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动心,任人唯贤不徇情,生活待遇不特殊,最后积劳成疾,不幸病逝。这位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的前河北保定棉纺织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被誉为“社会主义企业家”。(原载《人民日报》1999年09月07日4版)


      省领导含泪听汇报


      1995年9月24日上午,几辆小轿车急速驶进保定棉纺厂的职工医院,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省长叶连松带领在家的三位常委和省政府秘书长专程赶到保棉职工医院去看望病中的马恩华。


      已经被病魔折磨得非常虚弱的马恩华躺在病床上,他向领导汇报的不是自己的病情和身体情况,而是厂里的生产经营情况,是目前厂里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办法。


      在省委召开的马恩华事迹座谈会上,保棉的干部职工泣不成声地讲述着厂长马恩华的动人事迹,省领导含泪听着……


      马恩华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以企业家的超前意识和多谋善断的决策,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10年间,企业捧回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优秀政工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国家二级企业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百余项。


      “文化大革命”后的保定,街头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全国不乱,保定乱;保定不乱,企业乱;企业不乱,棉纺乱。那时的保棉,领导班子三套马车,管理混乱,全厂生产落后,职工士气极度低落,有1/3的职工请求调离,青工要求调离的达80%,加之1958年建厂时按“大跃进”方式建厂,其投资只有其他同等规模企业投资的70%,企业先天不足,产品质量低劣,经济效益在省内同行业倒数第一,成了保定市的一个“包袱”。1984年下半年工厂仓库里3000余万元产品堆得满满当当,而销售科门可罗雀。车间里纱锭停转,布机息声,飞花满目,职工三五成群打扑克,工作千头万绪。马恩华决定从促销盘活资金入手,要给全厂职工吃上一颗“定心丸”。他提出“薄利快销、无利也销、盘活资金、启动生产”。按照他的决策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形成产销两旺,当年企业盈利800多万元。1985年春节,职工分到了多年不见的20元奖金和10公斤大米后欣喜若狂。


      技术改造是企业的出路


      企业要发展,关键在后劲。对于保棉这个先天不足的企业来说,搞技术改造是增加企业后劲的唯一出路。纺织行业搞技改,流传着“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的说法。马恩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科学的决策,提出适时、适度、高起点的技改方针,抓住技术装备落后的主要矛盾,由低向高逐层展开,通过技改创效益,创了效益搞技改,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加大技改力度,创造了最佳投入产出率。“七五”期间,他从前纺车间入手,更新改造并条机和粗纱机,在提高设备质量的同时,解决前纺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了细纱机的潜力,年增产棉纱1402吨,增利100万元,使纺机潜力发挥出来后,又新增144台56英寸织机,把增产的棉纱进行深加工,年增产棉布252万米,创利228万元,为技改投入产出形成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改造中,马恩华善于把引进国外一流设备和更新国内先进设备结合起来,少投入、高产出,获取最佳技改效益。前织设备对织面质量至关重要,所以他决定引进德国和日本自动络筒机、德国和英国浆纱机,使前织设备性能大幅度提高,由于织轴质量高,用国产有梭织机织仿羽绒布等高档产品,成本低,售价高,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同时也为棉布质量的全面提高及品种上档次创造了条件。


      适销对路的品种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是企业占领市场的通行证,马恩华谙熟这一道理。抓品种,市场信息反馈是关键。他不顾自己身体不适,抱病跑东北、去华南,详细了解外地纺织品经销状况。那是一个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老马牙床肿得鼓起半边脸,张不开嘴,连面条都吃不进去,他只好买细挂面煮烂,一点一点往嘴里抹。由于饮食不当,胃病复发,没人的时候,他疼得龇牙咧嘴,和客户谈业务时又装得轻松自如。看着他那日渐消瘦的面孔,副厂长吴光珊说:“老马,不行你就回去吧,我在这里顶着。”马恩华摇摇头说:“回去也是疼,反倒叫客户说咱装大,失去了信任。”保棉产品在广阔的东北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后,老马又挥师南下。在广州、深圳,他边吃药打针,边谈判签约走访客户,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终于使“明星”纱、“君子兰”布享誉珠江。经过马恩华的多年苦心经营,如今保棉已建立起连接东北、华北、华东、南方以及外贸五大市场的信息网络,给企业以销售为龙头,产供销一体化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市场营销信息。


      为使产品有过硬的质量,他在全厂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确定了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的营销战略,在全厂从班组、工段到车间、科室层层建有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所有上岗员工必须取得质量培训合格证书,全厂生产一线优一级手率目前已在95%以上,在全厂建立了42个质量管理点,控制关键环节的质量,在现场、工艺、操作、设备等基础管理中得到充分的落实。1988年,保棉创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省优、国优“明星”牌纱线和“君子兰”牌坯布,86%的产品直接出口,年创汇达2600多万美元。1992年,保棉被纺织工业部命名为“两纱两布出口质量先进单位”,荣获“全盘奖”。据统计,保棉10年中共实现利税4.9亿元,为国家创汇1.946亿美元。


      10年的风风雨雨,10年的呕心沥血,马恩华带领全厂的职工把一个落后的企业改变成为一个全国先进企业,马恩华的身体却被拖垮了,超负荷的工作运转,使他得了重病,1993年2月,他不得不躺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手术台上,胃被切除4/5。


      一家5口三代同室


      住房问题是企业最敏感的问题,在分配住房上,马恩华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呢?随着经济效益的好转,厂里先后盖起36栋家属楼,但仍然僧多粥少。马恩华带头不要新房,一直住在离厂区几公里外的化纤厂生活区,他主张在分房条例中明文规定:干部工人一个标准,先工人后干部。一次,几名职工因为住房困难,合伙到厂长家诉苦,其中一对夫妇憋了一肚子气,事先还准备好了“腹稿”,非要在马恩华家里闹一场不可。谁知,他们推开马恩华的家门,看见厂长的女儿在厨房里趴在小凳子上正写作业。马厂长一家三代,也只住了两间房,工人们一下子没了气。其实,按照条件,老马有3次机会可以改善住房状况,但他3次都把可分到的房子让给了工人,直到职代会代表们给他“改条件”硬逼着他,他才在第四次分房时搬进了新居。在这以前,马恩华一家5口三代同室居住在化纤厂的普通工人住宅楼里,因为房子小,儿子睡觉的床尾还要放两个木箱。


      老马当厂长后,上下班仍是骑着一辆破旧的飞鸽牌自行车,他是近视眼,刮风下雨和晚上下班回家路看不太清,就这样骑车上下班,雨里雪里摔了多少次,连他自己也说不清。1992年3月厂里召开职代会,保定市总工会借机搞调查研究,对老马进行民意测验,有359名职工代表参加无记名投票,358张选票齐刷刷地填写“优秀”,唯一一张弃权,那就是他自己,他说:“够不够格,职工说了最准。”老马赢得了保棉8000多名职工的心。今年省委组织部考查企业班子的结果,马恩华获取103张无记名投票的102张优秀票,一张称职票。


      房子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动心,孩子面前不谋私,用人方面不徇情,生活面前不特殊。这是马恩华的做人原则。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显示了先锋模范的力量,作为一名干部,他发挥了以身作则的作用,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马恩华出生在鸭绿江边,可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金色的梦。父亲靠给别人打工养活全家几口人,幼小的马恩华为了挣钱上学,上山打过柴,卖过油条,卖过鱼。是新中国让他读上高中,上了大学。毕业时,他在志愿书上毫不犹豫地填上:“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马恩华带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来到保棉。他在工厂干过机修工,当过工段长、车间主任。采访中,老工人们提起马恩华泣不成声:“那是一个好人,他不应该得病倒下呀!”


      马恩华有一个习惯,中午在厂里吃饭,从食堂打回饭来和几个老工人凑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厂里的生产经营情况,他从中可以了解生产情况和职工心态,他和职工亲密无间。


      有一天,家在农村的退休老工人在路上碰到老马,说进城看病办事难找住处。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马恩华回到厂里让招待所腾出20余间宿舍,专门接待退休工人。


      马恩华担任厂长十余年来,没有以权谋私,没有为自己亲友办过一件沾工厂光的事。老马的一些亲戚在乡下自己开小棉纺厂,在前几年棉纱紧缺时,几次来想买点厂里的棉纱,老马却一口回绝,而且还要求他们把家里的机器都卖了不准干这一行。一厂之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992年,儿子结婚时,老马给儿子定了三个规矩:一不允许动用公家的车;二不允许收礼物;三不允许放鞭炮。


      对于上门送礼,老马更是深恶痛绝。有一次,一个与老马特别要好的朋友替人家办一件事,提上烟酒、咖啡来到老马家里。老马一听,此事不能办,来人急了,将酒、咖啡当面摔在客厅中。老马对妻子说:“凡是提东西来家里的,能退马上退回,不能退交厂办公室处理。我们吃咸菜喝玉米面粥,心中坦然。”1991年底,省委组织部经过考查,准备选调老马去省纺织工业总公司任党组书记、总经理,老马离不开保定一棉,他没有去;英国喜马公司以高薪聘用老马为该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他也毫不动心。对于老马所做出的巨大成绩,市有关部门提出要重点宣传他,他严辞拒绝;企业宣传部门要写他一篇新闻稿,他给人家拍桌子。就是获得劳模殊荣的有关上报材料,还是工会背着老马写的。几年来,他带病出差跑项目、谈生意、看市场……参加广交会也带上方便面,出差从不坐出租车。


      1995年的农历正月十三,马恩华带领业务人员又去广州出差,身穿两件羊毛衫、一件风衣,下着厚毛裤,仍感全身发冷,他又一次病倒了。几个月后,他住进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5月的北京夜晚,星光灿烂,在静谧的病房里,老马躺在病床上思绪万千。他让陪护人员拿出全国劳模的奖章,使出全身力气捧住这枚闪金光的奖章对陪护人员说:“我能为全厂8000多人服务,能把厂子弄到这种规模,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心里感到很欣慰。这次劳模登天安门城楼,我是登不上去了。但我不后悔,我的心已经登上去了。”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的胸怀。(原载《中国纺织报》1995年10月16日)

    • 责任编辑:
    • 编辑: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