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一生唯质朴 馨香满燕赵-m6米乐网页版

    吕玉兰:一生唯质朴 馨香满燕赵

     

    吕玉兰

     

     

    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纪念馆前的吕玉兰雕像


     
     
        在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有一片茂盛的玉兰花林,洁白的花朵掩映下,一座雕像矗立其中。吕玉兰,一个耳熟能详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和省委书记,她的名字响彻这片玉兰花林,响彻在这片土地上。

        沙荒地上,她带领大家种起11万棵树

        站在吕玉兰纪念馆里,看着展出的一件件吕玉兰当年劳动时用过的工具,那劳动的场面仿佛浮现眼前。如今,在她的家乡,她生前倾注无数心血改造的沙荒地,已变成绿色的海洋,全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97%,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她比我们男人还能干,真是叫人心服口服。”提起自幼相识的伙伴,临西县委党校原副校长、吕玉兰展馆总编孙俊嘉老人脸上写满了敬佩之情。“她从小就要强,什么事都要干到最好。”回忆过去,老人感慨万千,上小学时的一件事,令他至今难忘。那时孙俊嘉和吕玉兰就读于同一所小学,为了照顾女同学,每次大扫除打扫厕所的时候,校长总是安排男生去清扫女厕所,“玉兰不同意,她说这种脏累的活儿女生也能干,不用男生帮,愣是一个人把女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你看现在的东留善固村,一片郁郁葱葱,谁能想到,当初这是一片沙荒地。”站在家门口,孙俊嘉望着那一片绿色,记忆的潮水喷薄而出。

        在孙俊嘉老人的记忆里,1955年7月,高小毕业的吕玉兰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参加劳动,从小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她,知道风沙的可怕。当时村里穷,眼看着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荒一点点吞噬良田,年轻的玉兰心里明白,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植树造林,与风沙斗。

        在数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这件男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吕玉兰却说干就干。村里的男人都下地干活了,她就挨家挨户去找大姑娘、小媳妇。“记得有一次,玉兰去一个老乡家,让他家刚过门的媳妇一起种树,玉兰刚刚表明来意,就被人家给轰了出来。”说起当年植树的事,孙俊嘉记忆犹新。“那时候村民观念旧,妇女是不下地干活的,为了让妇女走出家门,玉兰没少吃闭门羹。”孙俊嘉说,在那个老乡家碰了钉子,吕玉兰一点也不气馁,只要一有工夫,她就去这户人家,人家当着她的面把大门插上,她就在门口等着。这个老乡说她:“叫俺媳妇去抛头露面下地干活,你不嫌丢人,俺还嫌丢人呢。”面对对方的冷言冷语,吕玉兰总是一笑置之,丝毫没有退却,反而更耐心地向对方讲道理,“老哥,咱们为啥穷啊,都是这风沙害的,我带大伙去植树,是为了让大家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吕玉兰的话句句打在对方心坎上,时间长了,她的真心感动了这家人。凭着这股韧劲,吕玉兰拉来了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她时常鼓励大家:“植树造林,是为大伙儿造福,这不是丢人,而是光荣。”

        吕玉兰还组织40多名姑娘和中青年妇女成立了“妇女造林队”,开始了冬季造林。寒风裹着飞沙,把她们打得透心凉。可她们谁也不肯休息一天。有人管她叫“傻玉兰”,她就铁了心要当一辈子“傻子”。

        “那几年,她和同伴们每年春天采种育苗,冬天植树造林,到1958年,共栽了11万棵树,形成了长达4公里的绿色屏障。”孙俊嘉说,玉兰带领大家挡住了风沙,保护了良田,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上缴公粮,一个村相当于三个乡镇

        要说“傻玉兰”是吕玉兰的第一个外号,“赔本干部”就是乡亲们送给她的另一个昵称。

        “‘宁当一辈子大傻子,不当一天小精人’,这是玉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这个人呐,干起工作来太认真、太拼命了,一点也不顾自己,一心为公。”和吕玉兰共事近20年的搭档、东留善固村原副支书杨建文这样评价吕玉兰。

        由于工作突出,很快,吕玉兰便入了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任副支书的杨建文见证了这个“赔本干部”的点点滴滴。几十年来,吕玉兰没沾过公家一点便宜,反而一次次为公事贴钱: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对于人们送她的“赔本干部”的外号,吕玉兰欣然接受,因为她觉得当干部就得这样。

        熟悉吕玉兰的人都知道,那段时间她有多忙。“她没睡过一个午觉。每天除了接待来人和外出开会,就是和社员一起劳动,每年平均都在300个工日以上。”杨建文说,那时,吕玉兰白天和大家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召开村委班子会。时间一长,有的干部有意见了,有人说:“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开会,还让不让人管管自家的事了?你自己愿意当‘赔本干部’,别拉着我们啊。”别人说的话,吕玉兰全当没听见,她照样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加班开会,午休时间处理日常事务,每天工作都在16至20个小时,睡觉平均才五六个小时。看着吕玉兰这股子拼劲,别人也无话可说了。以前,村里从不种小麦,因为下雨少,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吕玉兰就带领大家打井。为了凑齐打井的费用,有人提议,按人头摊派到每家每户,可是吕玉兰不同意,“对于那些条件差、出不起费用的乡亲,硬摊派给他们,不是让他们为难吗。”考虑再三,吕玉兰决定采取集资的方式。她的体贴换来了乡亲们的支持,为了支持吕玉兰,有的乡亲把自家的鸡蛋卖了,甚至有人卖了自己的寿材来筹钱。

        在吕玉兰的带领下,树种起来了,井也打好了,乡亲们的干劲更足了。那时,东留善固村一年上缴国家的皮棉近20万斤,小麦更是多达80多万斤,相当于三个乡镇的上缴总量。

        “玉兰心里总是装着大家,只要不出差,她就下地和大家一起劳动。”杨建文回忆说,即便是后来吕玉兰当上了河北省委书记,她依然头裹毛巾、身穿的确良衣服、脚穿黑布鞋,一副农民的打扮,而且她只要一回家,准会立马奔向田间地头。“在乡亲们面前,玉兰一点架子也没有。”杨建文说,那时,村里辈分大的直接叫吕玉兰的名字,辈分小的管她叫“玉兰姐”、“玉兰姑姑”,没有一个人叫她“吕书记”,大家都觉得,不管她官做多大,都是东留善固村的闺女。

        一心为公,病中仍坚持工作

        “玉兰一心为公,从来不利用自己的职务为家里谋福利。”吕玉兰的表嫂孙素华说。

        原来,在吕玉兰任河北省委书记期间,曾有一个亲戚找到她,希望她能够为自己在市里安排一个工作,没想到在吕玉兰这里碰了一鼻子灰。“那时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玉兰觉得,要是把自己的亲戚安排在市里工作,那村里的地谁来种?”孙素华说,吕玉兰不但拒绝了亲戚的要求,而且只要自己一回家,就带头下地干活。

        深深印在孙素华脑海里的还有一件事。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吕玉兰被当作刘少奇路线的典型推到全县万人大会挨批斗。那时,吕玉兰的后背上插着削尖的竹竿旗子,她还被人揪住头发,拧着胳膊,和地县的领导一起挨批斗。竹尖刺破了她的脊背,流出鲜血,可是吕玉兰却一点也没有抱怨,别人替她鸣不平,她却总是笑笑说:“现在挺好的,不用开会了,每天都可以下地劳动,这样我就挺知足的了。”最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次,在批斗吕玉兰的时候,一个造反派从马上摔了下来,医生诊断为脑震荡,那时,县里治疗脑震荡的药不全,吕玉兰就专门跑到省里为这个批斗自己的造反派找药。

        “‘公’字当头、‘私’字退位,玉兰就是这样一个人。”全国劳模、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对吕玉兰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玉兰这么早就离开了大家,完全是干工作累的。”吕廷祥的话语里充满了惋惜。

        1990年,吕玉兰被诊断出脑血管痉挛,在住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一个多月后,病情刚有一些好转,她就坚持要求出院。本来,出院后,她应该在家再休养一段,可吕玉兰根本歇不住。这一年里,吕玉兰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场会议,奔赴秦皇岛、承德、唐山、昆明、天津等地,病情比较严重时,她就吃药顶着,工作一点也没有耽误。家人劝她休息几天,她却急了:“俺要上班,还有好多事要办,快让俺走。”

        终于,因为过度劳累,1993年春天,吕玉兰永远地离开了大家,“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后,玉兰家乡人民自发地在东留善固村为她召开了追悼会,很多老大爷老大娘失声痛哭。”吕廷祥说,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绵延几公里的护林带,记住现在仅水果每户就有数千元收入的好日子是玉兰怎样用汗水换来的,村里建起了吕玉兰纪念馆,让每一个来瞻仰她的人,都能看到她带领乡亲们打拼的那段岁月。

        本报记者李华


    --------------------------------------------------------------------------------

        专家评析

        甘当人民群众的“傻子”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朱文通

        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女劳动模范,吕玉兰“爱国为民、求真务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其中熠熠生辉。

        吕玉兰是20世纪50年代集体化以来在农业战线上闻名全国的女劳模,从70年代开始还先后担任不同的领导职务,历经沉浮。然而,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她始终都保持着劳动模范质朴的本色和旺盛的忘我的工作精神,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千方百计努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迫切问题,这些无不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吕玉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都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融入到党的事业中去,为党工作,不计个人名利,可谓工作刻苦、生活清苦,不谋任何私利,甘当人民群众的“傻子”,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这种忠于党的事业,为党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当前创先争优活动中尤其应该发扬光大。吕玉兰甘当干事业的“傻子”精神,永远值得后来人学习。

    • 责任编辑:
    • 编辑: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