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岗位八小时|石家庄机场机务工程技术分公司机务员:守护安全飞行的“最后一公里”-m6米乐网页版
发布时间: 2024-02-09 09:25:25 来源: 河工新闻网 字号:
■9时32分,张云浩和同事一起引导飞机入位。
■10时19分,张云浩搬撤反光锥筒。
■10时38分,张云浩指挥航空器牵引车推出飞机。
■记者刘艳惠
职业名片
石家庄机场机务工程技术分公司机务员负责引导飞机进位、例行检查、标准判定、故障排除、签字放行等工作内容。飞机进港之前,他们需要提前15分钟到达指定机位,按照规定对机位适用性开展检查。飞机离港之前,他们需要对保障机进行测量胎压、绕机检查、驾驶舱舵面的操作,确保各系统状况处于正常,并对出港前舱门盖板是否关闭、滑行前轮挡是否撤离、转弯销是否取下等关键要素进行第二次确认。
岗位故事
2月2日,春运开始之后,石家庄机场航班量增长,机场机坪不断有飞机起降。
上午9时,开过交接班例会,领了工具箱的张云浩,和同事走到机位上,开始航班落地前的准备工作。
将反光锥筒、轮挡、工具箱等各类工具设备整齐摆放,与停机线平齐成一条直线,张云浩站在工具箱前伸出食指,指向停机线,再将手抬至耳旁,各停顿1秒后,再将手指向停机线,口述“确认”。
相同的动作,张云浩依次对机位指示牌、停机线、接机工具进行手指口述“确认”。
“这是我们机场推出的‘手指口述’工作法,在飞机进港之前,机务员需要提前15分钟到达指定机位,按照‘口令 手势’双重确认的方式,对机位适用性开展检查。”张云浩说。
随后,两个人在停机位上开启步行“扫描”模式巡场一周,目的是确保飞机在降落前,不能有石子、冰、塑料袋等各类影响飞机进机位的异物。
9时32分,一架客机降落后滑向停机位,张云浩和同事一前一后,错落站在机位上,挥舞手中的指挥棒指挥飞机平稳入位。
确认飞机停稳后,两个人分工明确将反光锥筒、轮挡一一放到准确位置。“驾驶舱!地面轮挡已放好,请松开刹车!”张云浩带上通话耳机通知机组,待机组回复后,他向登机桥操作员做出拇指向上,四指紧握的手势,通知可以靠接登机桥。
“‘手指口述’工作法,通过心想、眼看、口述、手指的联动和复核,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力,有效避免了错、忘、漏的发生。”机务保障部副经理李文赞介绍,这看似简单、重复的流程,需要熟练的指挥技能、敏锐的观察力、高度默契的协调与严格的工作流程。
人是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机坪运行点多面广,涉及单位众多,保障环节错综复杂、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各单位虽然针对安全作业有一些经验梳理,但内容分散,标准不统一。李文赞告诉记者,“手指口述”工作法推行的初衷,就是为进一步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提供可视化、可量化的载体,使“人”在机坪运行管理中的主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运行安全。这套最初在石家庄机场机务部门试行的工作流程,系统梳理后广泛推向各机坪作业岗位,最终形成了一套覆盖航班保障全流程的规范化操作管理程序。
如果说规章与行业标准等相关制度确定了“应该做”的总体要求,石家庄机场则是通过“手指口述”工作法完成了“如何做”的具体落实,确保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心中有责,眼中有规,作业有序,行为有矩,形成风险识别、措施管控和结果确认的管理闭环。
已经入职四年多的张云浩对于这套工作法熟记在心,“引导飞机起落,一个组三个人,一个勤务,一个维修,一个放行,使用‘手指口述’工作法,我们每个人只要认真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环节,详细到位检查指定的点位,检查了、到位了,就很自信没有遗漏。”
巡查任务完成,负责放行的姚利民开始对飞机进行绕机检查,从机头雷达罩到发动机的尾喷管,从飞机前起落架到apu溢油口,大到发动机、大翼、垂尾等检查,小到航行灯、滑油量、蒙皮铆钉的查看,“放行员要对检查的40余个固定点位进行确认,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我才能签字放行。”姚利民说。
10时30分,即将出港的飞机,依然有一套巡查流程,张云浩依次按照“手指口述”工作法再次巡机一周,并戴上通话耳机与机组确认。
10点42分,随着飞机被航空器牵引车推出停机位,推向滑行线,张云浩拔下转弯销,和机组人员相互挥手示意,飞机顺利驶出。
“飞机安全出港,我这心里才能踏实下来。”张云浩说,工作的四年多里,他接送了几千架次飞机,日常每班需要接送飞机七八架。逢雨雪雾等天气,为保障航班顺利进出港,所有机务人员需要备岗,连班上岗也是常有的事。
常年在机坪上工作,虽夏日酷暑,冬日严寒,张云浩对飞机勤务工作依然充满热情,“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一次指挥飞机入位,第一次戴上耳机说出‘地面呼叫驾驶舱,轮挡挡好,可以松刹车了’,第一次指挥飞机推出,第一次自己成功挂上拖杆,那种喜悦与激动难以言表。”
机务员是安全飞行“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除了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严谨细致的专业作风。张云浩深知工作中每一项都不能马虎大意,“所以我必须时刻按章操作,牢记规章制度,高标准严要求自己。”
飞机上的每一颗螺钉是否牢固,每一项参数是否正常,每一块关键表面是否清洁,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检查,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对待,“所有看起来繁琐、重复的标准化指令的出台,背后都是沉重的经验教训。”李文赞说,必须要有这样严谨细致的态度,才能保障每一架航班顺利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