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20周年——
为劳动者撑起工伤事故伤害“防护伞”-m6米乐网页版
发布时间: 2024-07-29 08:37:18 来源: 河工新闻网 字号:
创意图片 记者毕春华制图
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年来,我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2004年260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1153万人;20年来,我省共13次提高伤残津贴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水平;20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各市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已全部归集至省级财政专户……20年来,为更好地发挥工伤保险保障民生、护航企业、促进发展的作用,我省积极推进《工伤保险条例》的落地实施,不断完善政策体制,创新工作举措,扩大参保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基本形成了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多项工作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为全省广大劳动者撑起了工伤事故伤害“防护伞”。
因为一个人
调整一项政策
工伤保险“小险种不小,解决大问题”。20年来,我省工伤保险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省工伤保险工作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有时候,一项政策的出台和制定,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的普通人。2004年《条例》实施不久,省人社厅的工作人员就遇到一个难题。
一个电力的职工因工伤去世,他的父亲是有退休待遇的,但是他的母亲没有工作,按照当时的工伤保险政策,这个工亡职工的母亲不能享受抚恤金。难道要让这老两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无法享受抚恤待遇吗?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经过调查,深度测算,省人社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这样一个政策——工亡职工的父母,如一方已退休并领取养老金,另一方无收入来源且符合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的,也可以申领供养亲属抚恤金。
2005年,中车唐山公司的高师傅不幸遭遇工伤事故。按照《条例》的规定,高师傅在住院医疗期间,可以享受停工留薪待遇。但是,停工留薪的时间是多久,在《条例》中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外省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针对这一难题,当年我们编制了《河北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制定了《河北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暂行办法》,填补了制度空白,企业为职工作出合理的工伤补偿也有了依据。”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这一办法,高师傅享受到8个月的停工留薪恢复期,安心养病的同时工资照拿。半年后,高师傅就高高兴兴地提前返回了工作岗位。
“按项目参保”在全国首开先河
给农民工更多保障
工伤保险,就是通过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用工伤保险基金赔付发生工伤职工的医疗费、工亡家庭生活费等,保护职业人群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分散风险。可是,对于流动性强、工伤事故高发的农民工群体而言,如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呢?
“农民工群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流动性强,用人单位不固定,从事的大多是高风险工作。特别是建筑行业,出了工伤,保障跟不上,问题很突出。”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河北省针对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各类矿山、建筑企业,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筑业按项目参保。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省人社厅工作人员前期做了大量工作,把农民工按项目参保分解为三个步骤,层层推进:2006年,大中型煤矿企业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小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50%;全面启动建筑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2007年,小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80%,全省建筑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0%以上;2008年年底前,实现全部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等以及其他农民工较为集中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70%以上。
“农民工登记后即使上班第一天发生了工伤事故,照样可以申请工伤补偿,避免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该负责人表示,这项改革极大地保障了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也为全国建设工程按项目参保制度的建立开创了先河。
2013年,河北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春雨行动”,把促进小微企业参保当作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出台了参保、缴费、续保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充分发挥工伤保险的托底作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对此,唐山市丰南区某饲料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公司注册资金仅50万元。2015年,公司为职工参保仅2个月后,就发生了一起工亡事故。工伤保险基金为工亡职工支付补助金、医疗费、丧葬费55万元,每月支付抚恤金750元。“当年,多亏我们及时为员工参加了工伤保险,要不然会倾家荡产。”该负责人说道。
“工伤保险 商业保险”
在全国“领跑”
2021年11月30日9时许,唐山市工伤保险合作调查指挥中心接到汉沽管理区人社局报告,称该区某环保科技公司派驻曹妃甸区施工的职工杨某,发生工伤事故,请当地协助核查。指挥中心操作员轻点鼠标,将案件分派给曹妃甸区人社局合作调查协调办公室;10时31分,人保财险唐山分公司2名调查员驾车赶到事故现场;11时05分,完成了现场核查取证。通过实行“工伤保险 商业保险”工伤认定服务新模式,唐山市将工伤事故取证时限由最少30日缩减到最多72小时,工伤认定时限由60日缩减到15日以内。
近年来,随着参保单位和职工数量迅速增长,工伤案件数量快速增加,事故调查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由于人员不足,工伤认定调查时间周期长,事故现场调查率低。此外,优厚的工伤保险待遇,让一部分人起了‘歪心思’,给基金安全带来了风险。”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6年,省人社厅在唐山和承德开展了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工伤认定调查。
可是,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提高工伤认定服务效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河北省在探索“社保 商保”工伤认定全方位服务新模式过程中,以提升调查能力为切入点,不断拓展工伤认定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
一方面,出现工伤后,保险公司核查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代表人社部门核实事故发生情况,给予“保姆式”的政策指导,工伤职工倍感温暖。另一方面,随着新调查模式的深入实施和广泛宣传,对弄虚作假行为起到了巨大震慑作用。一些用人单位看到调查人员第一时间来现场核查,便主动放弃了申报工伤,有效减少了工伤保险基金损失,守住了工伤职工的救命钱。
工伤事故现场调查率由最初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大大降低了基金安全风险。如今,河北省各地市已全部采用“工伤保险 商业保险”服务模式,这项工作全国首创,为兄弟省份提供了宝贵经验。
十一口“小锅”
合成一口“大锅”
2011年以前,我省工伤保险工作存在三大难题——各市待遇政策标准各不相同,业务经办程序不够规范,基金预算管理不够科学严谨。当时,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11个地市就像十一口“小锅”,分灶吃饭。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市,收的基金多,年底基金有结余,“吃不了”;而有些地市属于老工业基地,工伤事故多、基金支出多,年底“吃不饱”,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而社会保险遵循大数法则,统筹层次越高,覆盖面越广,抗风险能力越强。”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这种情况,2012年,我省最早推行工伤保险基金全省统筹,“全省实行‘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基金统筹原则,各市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全部上交至省级财政专户这个‘大锅子’,使工伤保险基金的共济功能不断凸显、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把十一口“小锅”合成一口“大锅”,实现了参保缴费、认定鉴定、待遇标准、预防康复、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六统一”,实现了基金共济,11个地市都能“吃饱吃好”。
据了解,2023年,全省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超68亿元,整体运行维持良好态势。
在推动工伤保险管理信息化方面,河北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5年,我省又率先开发了全省统一集中的工伤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在参保登记、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计发、统计报表五大应用板块的加持下,所有工伤保险业务实现网上审批与经办,做到了省、市、县三级统一管理,实现了全省“一个平台一个库、多个窗口多功能”,哪个县的哪个人、在哪个单位上班、工伤保险交了多少钱,在这个系统里一目了然。
2016年7月,河北江龙工贸进出口有限公司职工隋俊华在中轴车间更换全自动液压机模具时,不慎将左手挤伤,经鉴定为七级伤残。“要想知道隋俊华有没有参保、停工留薪期是多长时间、应当得到多少赔付,只要将他的个人信息输入系统,系统就能直接测算。”邢台市广宗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介绍,河北工伤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还具有全省工伤保险总体运行情况分析、工伤预防分析等多项分析功能,为工伤保险政策制定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既是里程碑
又是新起点
“不到一个月就完成鉴定流程,还不用两头跑,效率太高了。”提起刚刚经历过的劳动能力鉴定,秦皇岛的冯女士直呼“想不到”。
去年4月,在天津滨海新区工作的冯女士发生工伤,回到秦皇岛的家中休养。今年4月,她向天津市滨海新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按照以往的程序,冯女士要到天津进行现场鉴定。虽然200多公里的路程不算远,但对于骨折后的她来说,还是有诸多不便。
幸运的是,冯女士赶上了政策改革。4月18日,在秦皇岛市人社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她在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了鉴定。5月6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便收到双方受托鉴定专家组的回复函。
这也成为2023年10月京津冀三地签署劳动能力鉴定合作协议后的首例委托鉴定案例。三地的工伤保险合作逐步拓展深入,大大提升了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除此之外,河北工伤保险20年的“成绩单”上还有不少亮点。
我省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工伤待遇水平,近20年来共13次提高伤残津贴及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水平;最先建立“守护心脏”应急响应体系,建成了融宣传、培训、警示教育和指挥调度为一体的“守护心脏”工伤预防服务中心等。
工伤预防数字化建议上,我省在全国最早开发省级工伤预防项目管理平台,所有工伤预防项目实现可记录、可追溯、可核查,项目管理和风险防控水平大为提升;招募线上培训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培训全方位监控等。“比如组织培训,不能去现场点个卯、签个字就算了,通过扫脸认证、安装摄像头、现场录像,实现全程监控。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评估,发现偏差及时纠正。”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在工伤预防法治化方面,2023年,我省把“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全面落实工伤预防主体责任,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工伤预防监管”,写进新修订的《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填补了法律空白,强化了工伤预防从微观到宏观的“大监管”,为工伤保险高质量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20年,对于河北工伤保险工作来说,既是里程碑又是新起点。河北省将以《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20周年为新起点,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扎实推进工伤保险基金风险防控,稳步推进工伤预防和康复工作,持续织密劳动者职业安全保障网,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