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设备故障,张振亚总能在第一时间完成抢修
■张振亚对正在运行的设备参数进行抽检、比对
■张振亚对技术改造项目的控制程序进行反复尝试
■张振亚(左)经常走进车间为徒弟们答疑解惑
■张振亚每天都要对传动设备进行巡检
人物名片
张振亚,河北钢铁集团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钢石钢公司)轧钢厂电气点检师。从参加工作至今23年,他始终扎根一线,勤勉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利用所学专业技能,在企业技改、研发方面钻研进取、不断突破。他主持解决了制约企业生产的20多项设备技术难题,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项,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篇,先后获得河北冶金青年科技奖、河钢集团一线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石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2016年,他获得了河北省能工巧匠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穿着工装的张振亚看上去很敦厚,不太健谈,说起工作成绩时总笑着回答“没啥可说的,都是自己该干的活儿”,只有谈到自己的技改、研发项目时,他才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他可以把很晦涩的原理通过比喻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让人瞬间明白;他还会细致认真地把技改后产生的效果演示出来,让人心生赞叹。也许,不善表达的张振亚正是凭借这份骨子里坚韧、执着和聪慧的特质,才在大工匠的成长之路上愈走愈有劲儿。
1、学以致用 发挥自身强项成就梦想
大文豪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这话用在张振亚身上恰如其分。张振亚从小就喜欢学理科,而他骨子里也是个学理科的“料”,学生时代,各种定理、公式、繁复的计算,在别人看来都枯燥无味,他却充满探知的好奇和乐趣。因为钟爱理科,大学填报志愿时,张振亚毫无悬念地选择了自动化专业,大学四年,他醉心于学习专业知识,各科成绩出类拔萃。因为热爱所学专业,大学毕业时,张振亚一门心思只想进企业搞自动化研究,和机械设备打交道。所以,当河钢石钢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时,这个“理工男”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一方是蓬勃发展的钢铁企业,一方是德才兼备的天之骄子,彼此惺惺相惜,两者愉快走到了一起。他说,喜欢自己所学的自动化专业,想学以致用,发挥自身强项。他坚信在企业一线岗位工作也能有所作为。
为了这份初心和梦想,张振亚铆足了一股劲,以百倍激情投入到工作当中,自1995年进入河钢石钢公司伊始,他从轧钢工干起,再到电工,最后成为电气点检师,他在自己热爱的基层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
2、初出茅庐 技改方案企业连用20年
初入企业,张振亚就赶上了钢铁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少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用以满足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之需,河钢石钢公司也不例外。
1999年,企业准备引进国外一流设备的小连轧生产线,其电气设备和控制技术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张振亚作为年轻的技术人才,被抽调到项目筹备组工作,他全程参与了设备招标、评标、定标、设计联络以及在德国的相关培训学习、国内的安装调试等内容,在与国外专家一起工作的一年间,他敏而好学,虚心向德国技术专家拜师学艺,把自身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掌握了大量国际领先的自动化控制理论。而企业也为年轻技工搭建起了成长平台,鼓励他们多研发、搞创新、做技改,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浸润,年轻技工张振亚如鱼得水,他不断在生产实践中更新知识储备,又不停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设备缺陷,并着手进行改造。一系列提高生产效率、完善生产工艺的改造方案相继出炉,张振亚逐渐在年轻技工队伍中锋芒渐露、脱颖而出。
其中,小连轧生产线传动装置频繁过流掉电的技改项目让他在企业里一鸣惊人。原来,在小连轧生产线投产之初,总是出现全线传动装置频繁过流掉电问题,让生产受到影响,张振亚发现问题后,立志解决掉这个难题。他利用工休时间查阅资料,细查设备每个环节控制,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判断,生产线出现这个缺陷的原因可能是系统反馈环节出现瑕疵,他尝试运用软件系统改变原来用编码器控制的操作方式,变闭环为开环控制,改动后的系统拿到设备上一检验,效果极佳,掉电问题消失无踪。
项目成功的消息快速传遍全厂,领导称赞道:“小张,有两下子。你以后多给设备动动手术,让咱们的生产效率再提高一些。”工友们也对他钦佩有加,大家说:“张师傅,你脑子够聪明手够巧,以后咱这设备出了问题,就指望你了。”如今近20年了,这一方法仍是企业处理闭环变频系统过流掉电问题的首选方案。
在领导鞭策、同事们的鼓励下,张振亚更加勤勉工作、锐意创新,加上“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他开始不断在技改项目上展露身手,差不多每年都会有技改项目面世,并屡创佳绩。一项项创新成果印证着张振亚的不懈付出,也见证着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向工匠的蜕变。
3、修复故障 赢得外国专家点赞
国内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生产线,最发愁的就是设备坏了怎么办?请外国专家来维修,可以,但花费高,修好后还未必能一劳永逸。如果再坏,如上步骤还要再来一遍。不掌握系统运转的核心技术,请专家来,哪坏修哪的方法终究是饮鸩止渴,非长久之计。只有我们自己琢磨透了生产线的各个环节要素,方能在机器罢工时,气定神闲地应对。张振亚早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一直想做这样一名电气点检师,机器一有故障,他如神医般把脉开方,就能药到病除。为此,他不断充实自己,积蓄力量。
2009年,连轧生产线的冷剪环节经常出现不切钢材的毛病,企业请教西门子公司专家,专家回复,没有现成m6米乐网页版的解决方案,需等专家研究后再出办法。企业无奈,只能干等,职工们都很着急。张振亚更是坐不住了,他暗下决心,不打跑这支“拦路虎”决不罢休。为此,他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他一遍遍到生产线上查看故障,请教同行、翻阅相关书籍,绘制线路图,就连去食堂吃饭,他也食不甘味,满脑子想的都是设备不切钢材的原因。经过数月苦思冥想,通过开启系统自诊断功能、设置软件故障陷阱等方法,他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生产设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系统硬件里带中断功能的数字输入模板“中断丢失”所致。知道了“致病”之源,张振亚欣喜若狂,他迅速利用减少模板中断源个数、降低中断组织块程序量、适当增加中断源滤波时间常数、增强现场中断信号的稳定性等措施将故障有效控制,这么一“用药”,设备的“疾病”迅速痊愈。而此时,西门子公司的专家m6米乐网页版的解决方案尚无音讯。
当企业把张振亚的系统改进方法提交给西门子公司后,德国专家为之震惊,他们评价说:“中国的技术人才了不起,解决了我们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
2008年,企业上马了意大利pomin公司的减定径机项目,但设备因其活套控制功能存在缺陷,频繁造成轧线堆钢,企业生产受到影响。张振亚经过认真检验后,凭借多年经验,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设备受到外界信号干扰造成控制功能无法复位造成的,于是,他采用“窗口控制”技术屏蔽无效信号和“无钢时区段自复位”措施,使得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这项技改方案让意大利专家伸出大拇指为他“点赞”
就这样,张振亚靠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凭借自身聪明才智惊艳到了外国专家,也为自己的能工巧匠称号积淀上浓厚的底色。
4、痴迷研发 用智慧为企业做贡献
张振亚除了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外,还坚持做技术研发的带头人,从2012年至今,仅仅6年时间,由他单独或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的国家专利成果就达9项。每一项发明,都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钢铁企业小棒材轧制生产中,如何准确找到液压油品泄漏一直是业界难题。因为轧机液压管路点多、面广,泄漏位置隐蔽,轧机冷却水和液压油颜色一致,目视检查很难发现。如果没有值班人员目不转睛监测,常常一整箱液压油漏完才会被发现,一个8小时的班就漏4桶油,一桶油3000元,一天就损失1万多元,日积月累,给企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面对这个困扰,张振亚决心发明一种先进高效的监测技术来解决漏油难题。
自开始这项研发挑战后,张振亚每天按时上下班,工余时间搞发明。他经常深夜在家里加班加点绘制电路图,或者下夜班后不休息,24小时连轴转找思路,家人心疼他过度劳累,他却乐此不疲。经过一年多的付出,数十次实验论证,终于找到了突破点:他经过多次对液压泄漏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90%以上的泄漏出现在轧机垫块平衡管路上,当油品出现泄露,管路温度就会升高。于是,他给垫块平衡管路分组,在每一组管路外壁增加一个测温电阻,电阻与plc的模拟输入模板连接,用于采集管路温度。他经过精密试验,发现并设定好不泄漏管路温度基准值,当管路温度升高,电脑数据就会改变。当温度升高3摄氏度,说明管路在滴油,升高4摄氏度,8小时会漏1桶多油,升高6摄氏度,1小时就能漏1桶油。温度若高于报警设定值,电脑页面上立刻出现报警提示……记者在车间主控室看到,与监测装置相连的电脑上,棒型数据图实时变化,工作人员根据图像就能清晰判断生产现场各管路泄漏情况,迅速堵住漏油隐患。张振亚研发成功的在线液压管路泄漏检测装置,让困扰企业多年的油品泄漏检测难题迎刃而解。
这套系统自从2012年研发成功并应用于生产线后,节油率达60%以上,5年累计创效益1000余万元。有了此项技术,企业彻底取代了原来落后的人工目视检查方式。这个项目获得了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我国液压泄漏在线检测技术的空白。
5、传授技艺 做有“螺丝钉”精神的大工匠
张振亚今年46岁,在一线岗位工作了23年,不少同期进厂的同龄人已经调换了岗位,不再做与生产有关的工作。采访时,记者问他:“是什么让你坚守了这么多年?”他回答:“是梦想”。他说,自己始终没有忘记年轻时许下的心愿,就是要在喜欢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干出点名堂来。如今这么多年过去,感觉自己没有荒废时日,自己为企业创造了不少价值,这就够了。
其实,这么多年来,张振亚除了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干好工作外,还不断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工友们。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个“好学,而且有绝活”的人。工友宋振武说,“张师傅是个特别喜好钻研的人,很多人碰到难题通常选择退避三舍,或者绕道而走,他却总是迎难而上,不管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在乎,直到把难题解决掉方才罢休。我们很多人都缺少他这股韧劲”。年轻职工董志伟特别佩服张振亚,“张师傅的研发和技改项目都特别实用,这些项目用到生产作业中,让我们一线职工省了很多劲儿。原本需人工做的工作,经过张师傅一鼓捣,就能自动化了。他真是厉害。”
说到给年轻人传授技艺的话题,董志伟告诉记者,“我们年轻人碰到生产设备操作问题问他,他都会耐心讲解。从原理到操作要点,分析解释地特别透彻。”
张振亚除了乐于给工友们答疑解惑外,他还编写了教材供大家传看。他的多名徒弟已成为生产中的中坚力量,成为河钢集团“优秀技能人才”。
采访中,张振亚对工匠精神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一名合格工匠除了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技艺外,更要有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的坚持和专注,他崇尚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说,任何一个人,只要目标明确,心怀梦想,无论在哪个岗位,是金子终究是会发光的。而他,就想做这样一名大工匠。
■文/本报记者魏伟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