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际衡与磁州窑-m6米乐网页版

    安际衡与磁州窑

     

     

     

        安际衡先生对磁州窑的贡献:


        安际衡先生,中央美院毕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家、磁州窑收藏家、磁州窑艺术馆馆长、大家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自1993年创办大家陶艺以来,他始终坚持以传承磁州窑艺术、传播磁州窑文化为已任,恢复了久已失传的磁州窑传统手工拉坯造型技法,传统手刻磁、手绘磁等多项装饰技艺。同时,设计开发出不同时代风格的陶艺作品1000多种。他的艺术作品飘逸洒脱、清丽典雅,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他还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磁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用担当在磁州窑传承与发展事业上树起一面旗帜。
        安际衡先生领导的大家陶艺是中国最大的磁州窑陶艺工厂和创作基地,拥有最优秀的人才队伍,为磁州窑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大家陶艺今年还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还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和荣誉。


        磁州窑的历史和价值: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磁的杰出代表。因其窑厂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磁州窑的烧陶制磁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磁青磁的转化,开始烧制白磁。隋唐五代的化妆白磁在工艺技术上更趋成熟,胎釉蔚为大观。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并跃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这时直系窑口生产主要分布在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和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观台窑与元代几近衰落;临水、彭城窑口则薪传于今,生产规模日益壮大,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磁中心。明清时期磁州窑以“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而名冠九州。磁州窑数千年圣火不熄,被称为世界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
        磁州窑磁器面向大众而品相纷华,陶艺在宋元众多磁窑中风骚独领。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又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和印花白磁、印花青磁,共计60多种。尤其是铁锈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磁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独具传统水墨画之艺术效果,开拓了古代陶磁美学的新境界。磁州窑红绿彩是中国彩瓷之鼻祖,为以后青花和五彩磁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以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妙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格言民谚、婴戏杂剧等绘于磁器,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极具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磁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996年磁州窑遗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磁州窑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十大名窑”。2005年彭城定为“中国磁州窑之乡”与“中国民窑研究基地”。2006年磁州窑被认定为“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
        磁州窑堪称世界名窑,以其辉煌的艺术、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特别是文人水墨瓷和红绿彩瓷首屈一指。磁州窑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独特文化之一,对于促进人类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磁州窑艺术馆宗旨理念和历史使命:


        磁州窑艺术馆是中国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品位最高的磁州窑主题艺术馆,在磁州窑文化承载和传播领域占据核心领导地位,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家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安际衡先生创立。
    磁州窑艺术馆为四层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一层为现代磁州窑艺术品陈列展厅;二层为宋金元磁枕展厅和古代磁器展厅;三层为当代艺术品及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厅;四层为磁州窑文化和学术研讨交流中心。该馆将坚持以弘扬磁州窑文化、传播磁州窑艺术为己任,肩负起深刻阐释磁州窑神秘的东方哲学与美学之思的历史责任!

     


     

    • 责任编辑:
    • 编辑:
    点击数:27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