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宽 长春永寿 334×145cm
原标题:15个创作案例
编者按:“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着眼于“中国”、“美术”、“学院”三个关键词。剖析国美当下教学的数个切片,汇聚历史巨擘、烽火艺程、天地绘心、溪山行旅、心印宇宙、含弘写心、汉字无疆、艺术家书、乡土学院、无墙学院、天工开物、本土营造、我织我在、东方丝竹、人文影画15个核心创作型教学案例。以每一个鲜活教学案例中的接续、超越和未竟作为切入的视点,学院一次次回访于历史发生与发声的诸个契机与缘起,并兼纳着贯通与新生的元气,返身面向今天世界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这每一个现场课堂所呈示出的教学与理念的流变,一所学院的历史——乃至中国艺术与社会的历史——中的教授与承袭、坚守与变革、道统与先锋、经典与当代彼此照面、解惑与交融。而过往九十年的岁月与积淀徜徉在一所学院之上,也仿如构成了一场消弭时空与学科阻隔的永不散席的教学大课堂,它给予了这所学院一次次自我唤醒与重新汲取的可能和力量。
1、历史巨擘
四个关键节候,展开四段崭新征程,串联起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年的筚路蓝缕。四张巨幅油画,描摹四组夺目群像,凝结了几代民族艺术教育者的不朽精魂。
“历史巨擘”汇聚《国美春秋》四联巨幅油画,刻画了中国美术学院最为重要的四个历史节点。随着四个不朽时刻的再现,缓缓铺开的不仅是国美九十载艰辛拓展的历史征途,还有激荡与孕育了每一位学子的历代师者的品格和精神。
第一联《国美春秋——清明》,描绘的是1928年春国立艺术院建校伊始的图景。第二联《国美春秋——芒种》,是以群像的形式描绘了上世纪40年代抗战西迁,国立艺专40余位师生颠沛流离,辗转到重庆嘉陵江畔的情景;第三联《国美春秋——端阳》,我们可以遥想某个钱塘江畔的初晴时日,新中国怀揣革命理想的艺术领导者们、老国立艺专中西研究的专家们、初出茅庐而今天已成大师巨匠的青年学生的代表们齐聚于此,要从这里踏上深入生活、深耕大地的变革与旅程;第四联《国美春秋——中秋》,描绘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六十周年校庆时刻的图景,是国美人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的激情与梦想、实践与创造。
2、烽火艺程
“烽火艺程”主题浮雕所刻画的正是国立艺专师生们谱就的西迁历史图景。浮雕共分为六个部分:《沅陵会师》讲述的是国立杭州艺专和国立北平艺专于1938年在湖南沅陵会师的历史性时刻;《漂泊殿堂》展现的是西迁途中国立艺专名师荟萃,茅屋破庙也可成为艺术殿堂的感人画面;《开启东方》表现了以王子云、常书鸿等为代表的一代先师远涉西北大漠,护千年敦煌而铸魂的风采;《艺术救亡》展现的是师生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制作标语、墙绘,甚而怀揣艺术理想到最前线去奉献青春和生命的热血情景;《立史铸魂》记录着国立艺专一代雕塑家以雕塑艺术直面真实社会与人生的历史担当;《边城写生》描绘的则是雷圭元和庞薰琹等带领学生走入田野,深入土寨石林,引乡风民情以洗心,及滕固校长、徐梵澄先生于边城传道授业时难得的安宁岁月。
“烽火艺程”不仅是对国立艺专西迁史的复刻,更是对其不忘初心之不朽精神的雕刻。唯有刀石凿撞的力度所营造的纪念碑式的宏大与厚重,才足以匹配这段腹地长征的波澜壮阔。在西迁途中,艺专师生们目睹了民生之疾苦,生灵之涂炭,也领略了河山之壮丽,人民之勇毅。
3、天地绘心
“天地绘心”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所营造的书画殿堂,其集结了学院众多教师的最新力作,作品以碑林的形态静穆地坐落于展厅的中央,显示着传统绘画中造化世界的神变幽微,展露着其把握世界本质的独特气韵。
1928年蔡元培先生以“美的心开启民心”为希冀,指示林风眠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在那样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中国画临对着严峻的挑战。以潘天寿为首的中华艺者,临狂澜而不惧,扶巨壑于将倾,以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的担当,提出中西文化分峰峙立的理念,树起中国绘画承传与拓新的旗帜。20世纪40年代末,黄宾虹先生南下,在栖霞岭结庐教习,烟云积墨,沧桑点染,弘扬民学的理想,挥洒黑密沉厚的胸臆,塑造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后的高峰。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画改造的转折中,“浙派人物画”横空出世,开启中国人物画表现时代的历史篇章。20世纪50年代末,潘天寿先生提出人、山、花分科的思想,拟定临摹心追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师古人、师造化,进而师心独造的中国绘画教学理念。“文化大革命”后,学院复苏,国门洞开,西方新艺术蜂拥而入,中国画的传承与出新面临着挑战。潘公凯先生提出“两端深入”的策略,揭示了中国绘画传承与拓展的双向命题。新世纪肇始,中国美院提出中国画学复兴的理想,将中国画技艺与理论研究提升到画学的层面上,从理论思想、品第风格、方法技艺、传承课徒、材料掇英、诗词题跋、中西比较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溯源玄览,论衡古今,锻造中国画系统研究的高峰。
回望九十年,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之路,正是一条旷日持久、生生不息的天地绘心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艺术家们上承历史的天心,下采时代的地力,在民族危机中奋起,于时代风气中自新,以天合天,创出新境。
4、艺术家书
“艺术家书”有如10余位画家的微型画室,他们在面向自我打开的“书”上,依各自不同的绘画经验和表达方式展开着自由绘画的创作。这每一本敞开的家书,既是一个作者心性所致的练习与自我对谈,也是一个个对凝视的邀请与唤醒——它邀请着每一个人成为构筑自我“艺术家书”的绘者,唤醒着我们以自由绘画作为一种感知日常生活和认识美的方式。
5、含弘写心
“含弘写心”是一个由中国书法、篆刻以及中国画所建构的现场。作品被呈示在一条圆弧形的长廊之中,宛若一个幽静的书斋,邀引着人们去品味它们所承载的时间和意蕴。
书法、篆刻、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谱系最长,文脉、学脉相汇聚的艺术门类,其于当代的传承与拓进,不仅反映着一类艺术在悠长时间中的自我衍变,还显示着一所学院乃至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态度与眼界。
中国美术学院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书法专业教学之先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成为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端。书法专业开办之初,授业者可谓名家云集: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国美书法教育以书法的“通人之学”为主旨,强调艺品与人品兼修,重视从书写到学养,从理论研究到书艺实践,诸种文人才艺彼此砥砺,相契相融。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中,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和耕耘,中国美学的书法教育始终秉承“以学养书、以品立志”的精神传统,形成了三种鲜明的品格,即“为往圣继绝学”的立身之品;以学养书、研史通今的立学之品;与古为新、勇于探索的创艺之品。
6、溪山行旅
“溪山行旅”是一个由影像与空间彼此互文而构的山水世界,其为山水世界观于当代的一种表达,也是我们从过往的山水经验中提炼出的,一种对世界的山水化的初探。
“溪山行旅”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创作团队共同完成,他们于2017年9-10月之间,走访了云台山、雁荡山、黄山、齐云山数座名山,以当代的影像语言重构着传统的山水图式。空间中列阵般排列的数个屏幕构建起主峰、水口、巨石等,搭建出一条山水世界中蜿蜒而伸的路。影像与空间形成着一种静止又仿如动态的响应和对峙,空间为影像中山水世界的展开提供了现场,影像则为具象空间的无限延伸创造着可能。而游者跟山水之间的关系——或行旅、卧游,或徘徊、行歌,或临渊而叹,或登高而望——也都将在这一多重的感知现场中交织而筑。
7、心印宇宙
“心印宇宙”是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的vr(virtual reality)空间。艺术家们以其不羁的想像力,在vr所构筑的大千世界中,驰骋着广泛的世界议题:未来中国城市设计、生态失控、信仰与权力、数据永恒、虚实反转、人机一体、时空穿越、记忆物化、基因控制等等。
“心印宇宙”指向的是这种内外汇通、灵肉一体的世界本质,是大千世界的微缩网络切面。它是开放媒体系的老师带领着十多位“95后”青年艺术家一同创作出的意念系统。他们是“人机一体”原生代;通过开放媒体系“授之以渔”的训练和学习,他们对媒介、对技术、对创想皆无所惧。他们用vr书写科幻,用vr创想大千世界。
科幻与vr的搭配是相融相调,它们的本质都是透过科技让我们与当下产生巨大的疏离,以便更清晰地透视当下:22世纪令人窒息的北京、未来上海跨国企业操控全人类的dna、深圳未来水下城中村、采样乌托邦、上下倒置的混沌世界、离线打包带走的杭州西湖……会是何等模样?中国独特的网络文化催生出的赛博朋克(cyberpunk)又会是何等视觉风格?作品对这一系列议题进行了大胆的推理和细腻的刻画,展现着国美新生代艺术家对未来与自我、当下的超越性与反讽性的深刻思考。
8、汉字无疆
“汉字无疆”展示的是一个跨媒介跨平台的汉字空间,是一次对汉字可能性的全面试验,其所意图挖掘与释放的是我们蕴藏在“汉字”之中的文化“基因”。
通过书法、新媒体、平面设计、动态海报、字体设计等不同媒介方式的重构,蔡元培先生在1928年4月9日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时的演说词,被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与表达。汉字的“音”、“意”、“形”、“书”各维度在交错的媒介之中,正如一束束被拆解的光,呈现出汉字在当代视觉传达上的最新探索,及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代码所容纳的民族信息和文明轨迹。
汉字同书法有如两个相切的圆,在书法而言,尽管于纸面上是同时生成的,但是毕竟书的本性更落实于“无用”。字的点画变成带有内容的质的笔道,在书者的意识乃至无意识下流淌为时间,界域为空间。书是物我不分的天人之际的象。在字体的当代设计领域里,汉字也作为我们探讨东方艺术中视觉造图核心思想的必由之路。由于汉字本身所承载的内容,对其形态的研究必然超越着各类艺术形态的分野,跨越着语言学、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和平台,成为联动不同学科与消解表达媒介的核心交汇。
如今,汉字的设计与拓展正亲历着一场由技术带来的变革,字库数码化取代了金属活字,人工智能介入着创作的表达与呈现,未来之广阔难以预估。而在应用上,汉字已从初始的“书于竹帛”延展到了虚拟的空间之中,以万相之态弥漫在人类活动的毛细血管场域中。正因这无所不在的融入,汉字的价值得以获得拓殖其疆界的动力,不断踏向尚无名的领域。
9、无墙学院
在一个时刻孕育剧变、发生剧变与后剧变的时代,我们如何想象一种关于艺术/教育的新方式,建构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一所“无墙的学院”?这种想象必须产生一种内外双向打通的学院机制,从今天新兴技术媒体的激进现实中,发展出一种充分介入日常世界的新艺术;并在对当下复杂纠结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切身把握中,提炼出一种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新艺术。
21世纪的艺术与教育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媒介与技术的大发展使艺术、设计与知识生产发生巨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了教育的变革与学习的革命,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学院的形态正经历着一次新的重塑。另一方面,在技术乐观主义的反面,我们看到,数码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新技术正导致感性的无产化,艺术教育的源动力正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种种便利中被掏空、被置换。
作为无墙学院的首发行动之一,“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从2017年开始启动,作为一个持续进行的长期计划,旨在引导心灵的转向,推动社会的更新。“无墙学院”展厅中呈现的是一系列受“panel 21”之邀,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重要学者、思想家、艺术家们的视频讲演,他们将围绕艺术/教育的核心话题,从完整的人的塑造、超越艺术界的艺术教育、突破学院体制的人文教育、网络时代的文艺复兴人等议题出发,向我们道出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观察与见地。
10、我织我在
在“我织我在”的空间中,数百条由师者编织的千变万化的绳结里,贯穿着数组学生的编织作品,仿如上演着一场上手技艺与日常材料交相共举的舞会;编织的意识与编织的行动在空间中彼此呼应,又如一个师生间相互问道、解惑的教学现场。
编织,实为一种最日常的动作,也是与我们的肉身感知最密切、最原初的劳作形式。纤维材料具有日常属性,其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不断唤起人们对生活的记忆,另一方面它又让人存持着物化的欲念。纤维艺术在使用日常材料的同时,暗示了这些产物在过去和今天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暗示着某种物化和消费批判的眼光。它以一种可传递和延续的编结,将作品的述演方式、言说之物,以及艺术发生的时刻同观看、感知联结在一起,编织起一种个体与纤维世界的独特联系。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不寻常的平常之物,并在日常性的消费活动之中,将纤维材料的感知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思考,带入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问题意识之中,以此开启“物”与“境”的表达潜能。
国美的纤维艺术始终强调把中国气韵和传统元素引入当代的创作之中,从材料、符号、意蕴、气息等不同层面对中国视觉文化传统进行深入又细致的梳理与再构。201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走过九十个春秋的时刻,纤维艺术系通过“我织我在”所呈现的,是不同时代教与学间的贯通,也是不同时代经验与感知的双向交织。
11、东方丝竹
“东方丝竹”展示的是以“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的思路,围绕东方人的生活方式,采用丝、竹之材料,设计的独具东方体验的衣饰和器物。展厅中呈示的茶具、家具、器皿、丝绸、服饰等显像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历史的物件,不仅联结起我们与过往文明的亲缘与血脉,还作为一个再构中国当代生活的坐标,重新感知与定位一种贴合中国人起居与审美的生活模式。
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代表着东方物质文明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始终致力于对艺术与设计、创作与工业、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反思,重新恢复艺术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关联,回应中国制造业、时尚产业的发展需求,在艺术-科技-产业的社会化大格局中焕发设计的能量与活力,以图构筑一个具有“东方智性、生活智慧、价值智能、创新智识”的东方设计学体系,重建起一种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
12、本土营造
“本土营造”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营造的现场。对悠远生活经验的认知与对当代生活的直接感知,共同构筑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质与地域差别的劳作现场。借由每一位艺匠者对传统/当代、全球/本土、城市/自然的思考与行动,显示出一种心手相合的造物过程,其既是对“技进乎道”精神的承袭,亦是一种当代的领悟和再现。
目前,国美建筑学科共涵盖四个方向:“建筑艺术”方向以本土建筑的原创性研究和创作实验为核心特色,以乡土材料与现代建构研究为突破口,重塑中国本土建筑美学;“城市设计”方向以中国本土的城市设计观为鲜明探索方向,探索在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平衡共赢的城乡演变模式;“景观与风景园林”方向以当代城市空间的景观构造,探索中国山水与造园的现代性转化;“环境艺术设计”以空间生产和造物为方向,以前沿的艺术形态和社会意识为基础,开拓造型与造境的跨领域方向。
在过去10年的努力建构中,国美建筑学团队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了大量的乡土调查和实践摸索,一种直面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鲜明思想姿态和批判意识的建筑教育与设计实践模式已初步形成,国美的“本土营造”正在持续发散它的影响与理想。
13、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展示空间。在陶瓷、漆器、玻璃、首饰等与栖居空间相融相依的手工艺品中,我们感受着“身心发动、情意直观”、“艺道兼通、理事相应”与“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东方艺术真谛。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成立于2015年,创建以来,始终本着“活化传统工艺,再造新型民艺”的理念,着力打造城镇化背景下手工艺生态和工匠培养的模式;以手工艺对抗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所导致的生活体验的单一化,对抗着日渐数字化、虚拟化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感受的浅表化与情感的冷漠化。在大变革的时代之中,完成人文手艺思想的传承与铸造。
14、人文影画
“人文影画”展示的是来自中国美院影视动画学院的两类影像。第一类是“戏曲百折”中的重要作品,第二类是“我记录事实”的纪录影片。这两类看似截然不同的影像作品,越过其表达媒介的分野,实则都为对时间流转与人世百态的影像化表达。
第一单元的影像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动画影片。怀着“让丹青和梨园在动画中相会”的初衷,来自于戏剧、动画、中国画、艺术史、舞台美术等各领域的创作者们相聚于此,合力推进着中国动画史上专业横向跨度最大的一次合作。第二单元的影像,是以第三者姿态不即不离于当代世情的纪录片。它通过梳理“我”、“事实”与“记录”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每一刻都在发生又每一瞬都在流逝的现实,予以最凝重、最诚挚又最敏锐的捕捉与感受。
如帕索里尼所言“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长镜头”。的确,我们的身体就是摄像机,我们周边发生和演历的一切,那川流不息、绵延不断的世情,不就是一部电影?然而反过来说,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其他艺术创作,都是要用我们的创造与行动,把这个冗长乏味的长镜头打破,并且重新加以“立义”。
15、乡土学院
“乡土学院”所展示的是九十年来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长卷。在徐徐展开的《美丽中国图卷》及《之江清远图》中,我们跟随着时间的线索走过国美九十年来亲历的每一站中国大地。“地图室”则以地图的形式从不同的地理维度上梳理着学院的乡土历程,并对国美“乡土学院”的理念予以最新的展示。
在中国美院的采风历史中,民学的尺度与艺术的尺度彼此相融相调。而在学院寻找、记录、视觉化民间知识,深入民间探求民学的过程中,民间、民学也为国美师生们打开了一片广阔又切实可感可触的“田野”。“以乡土为学院”,是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展开“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其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引领广大师生切身地接触现实、了解生活,用鲜活的生命经验提炼现实的感受力,用画笔和镜头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在共同生活、共同经验、共同命运中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
从九十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到今天的“以乡土为学院”,国美将当下的社会网格化、具体化,以九十年来培育的四万五千师生,深入着中国大地的四面八方,通过从社会服务到社会创新的实质转变,以完成“社会美育”的真正实现。(本文根据中国美院展览策展组提供的展览简介整理而成)
吴山明 阳光雨露 247×123cm
主办:河北工人报社
投诉电话:0311-87017171 0311-87015356 传真:0311-88613045 email:hbgrb@126.com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王金胜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015356、87017171 举报邮箱:hgxinwenwang@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