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皆传承——梅花奖获得者吴桂云与她的戏剧家工作室-m6米乐网页版
发布时间: 2023-07-24 09:00:00 来源: 河工新闻网 字号:
■吴桂云利用空闲时间走进校园普及戏曲文化
刚正不阿的钟馗、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正直善良的陈琳、忠耿情深的杨八郎……穿过热闹的街区,走进吴桂云戏剧家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一幅幅闪耀的人物剧照,迅速将到访者带入戏曲的世界里。国家一级演员、河北梆子名家、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桂云,塑造了一大批经典武生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一部代表作。
炎炎夏日中,来这里面对面接触名家,分享、研学、交流,品一曲豪迈激越、慷慨悲歌的河北梆子,或振奋人心,或催人泪下,或引人深思。令人惊艳的扮相、饱满鲜明的性格、出神入化的武功,在绝佳的听觉与视觉享受中,感悟河北家乡戏的强大魅力。
让《钟馗》剧目重焕光彩
在吴桂云戏剧家工作室,有很多与钟馗有关的剧照和画像:头戴判盔、手持折扇、身着大红官衣、足蹬厚底大靴,目光炯炯气如虹,斩妖除魔鬼神惊。
钟馗捉鬼的故事,是我国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在国外也有影响。1985年,老一辈河北梆子艺术家们创作了大型神话剧《钟馗》,轰动国内外。《钟馗》讲述了穷书生钟馗考场中受压制,愤然撞柱身亡。好友杜平冒死为其埋尸立碑,上天感钟馗生性刚直,蒙冤受屈,封其为捉鬼大神,捉人间妖魔鬼怪。
■吴桂云每次从化妆这一刻起就进入戏曲角色中
■吴桂云在戏剧家工作室为戏迷传授形体动作要领
钟馗感谢杜平埋骨之恩,又念其为人仗义,遂将小妹许配杜平为婚,寅夜间率众鬼卒送妹至杜家,而后去终南山赴任。全剧讴歌正义,鞭挞了邪恶。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精品大戏,是河北梆子的拳头产品,在全国独树一帜。这部剧,也是吴桂云的重要代表作。
在戏曲低迷的上世纪90年代,很多戏曲演员被迫转行。当时,同是优秀戏曲演员的扈晓波,建议妻子吴桂云演《钟馗》。这部戏主演集小生、老生、武生、花脸于一体,还有成串高难度动作。自戏曲大师裴艳玲后,鲜有演员敢于问津此剧。为传承这部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吴桂云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
“一个女孩子,演成了是白天鹅,演不成那就是丑小鸭。”顶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吴桂云毅然剪去齐腰长发。看录像学练《钟馗》,吃饭、走路都在揣摩人物。据吴桂云回忆,有一次去买菜,她突然悟到一个动作,便兴奋地抡起菜篮子舞动起来,引起了路人的围观。
凭借扎实的武生功底,吴桂云把《钟馗》这部戏拿了下来。毛笔字潇洒飘逸,吐火动作干净利落,从高处翻身跳下落地后连续“摔叉”,扳“朝天蹬”三起三落……整场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超爽的视觉享受。行内人渐渐知道,继裴艳玲之后,河北又出了一个“女钟馗”。
1997年,吴桂云进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在这里,她将这部精品剧目再次推向新高度。2011年,吴桂云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由她主演的《钟馗》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首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吴桂云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文艺演出、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文艺演出、2016年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专场演出。
其中,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文艺演出中,吴桂云为参会各国领导人表演了《钟馗》选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的时间,但吴桂云表演的钟馗,一腿扳起呈“朝天蹬”,单腿三起三落捡起扇子,稳如泰山、挥洒自如,将戏曲武功的精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满堂彩!
“河北梆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把河北梆子推向世界,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非常骄傲!”吴桂云告诉记者。事后,文化部专门给河北梆子剧院发来感谢信。
■吴桂云在石家庄市长安公园内为戏迷表演
■吴桂云(前排左)出演河北梆子经典剧目《钟馗》
今年6月2日,《钟馗》在河北梆子剧场上演,座无虚席。演出过程中,吴桂云精神面貌饱满,唱腔荡气回肠,将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正气凛然的钟馗展现给观众,现场掌声一浪更比一浪高。
“最喜欢吴老师的《钟馗》,人物感情诠释得非常到位,深深打动了我。”34岁的戏迷闫芮专程从天津坐高铁来石家庄观看演出。很多戏迷像闫芮一样,专程从外地赶来。
“塑造一个钟馗,我用了32年,如今仍在不断揣摩提高。”为了《钟馗》这部戏,吴桂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四次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直到2012年,45岁的吴桂云才初为人母。她把生活中的感悟,一点一滴都运用在艺术表演上,对艺术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长安公园打开传承窗口
群众到艺术中来,艺术到群众中去。
石家庄市长安公园是众多戏迷心中的“宝地”,也是吴桂云戏剧家工作室传承河北梆子的重要窗口。
长安公园又称为“戏迷公园”,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人气越来越旺,在全国也享有盛名,不少外地票友也纷纷慕名而来。在这儿,梆子、京剧、评剧、丝弦,样样都有。其中,人气最盛的,当属位于长安亭的群星剧社河北梆子一角。说起河北梆子的“小吴”,很多老戏迷都知道。“卖了窗户门儿,也得看看吴桂云儿!咱们这个业余文艺团体,是在吴老师的倡导和发起下成立的。”群星剧社负责人刘茂法介绍说。
今年6月11日,星期日,一大早,石家庄市长安公园长安亭外就坐满了观众。大家有坐在石礅上的,有自带小板凳的,还有站着的,几百人翘首以待。上午9点半,吴桂云带着徒弟郝士超来了,立即被戏迷团团围住。伴随着鼓点声,吴桂云倾情献唱,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唱腔响遏行云,围观的戏迷爆好如雷……
■32年来,吴桂云(中)在舞台上塑造了各种形象,深受戏迷喜爱
然而,在25年前,长安公园里还听不到河北梆子的声音。
1998年春天,吴桂云刚调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不久。一天,吴桂云到长安公园喊嗓,她发现偌大一个公园,竟然没有唱河北梆子的。这时,一位坐在长廊石凳上拉板胡的老大爷,引起了她的注意。吴桂云告诉记者,板胡是河北梆子的重要乐器。
“老人家,您拉的是板胡吧?”“对。”“怎么没人唱啊?”“没人唱。”“我唱一段行不?”“你会唱吗?”“我试试吧。”……
吴桂云选择了多数戏迷耳熟能详的《龙江颂》担重任乘东风选段。演唱过程中,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观众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一段《龙江颂》,吴桂云唱了十几遍,一直唱到11点多。交谈中,观众们得知吴桂云的姓名,就亲切叫她“小吴”。吴桂云离开的时候,观众们恋恋不舍地问:“小吴,明天你还来吗?”“来!”吴桂云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观众们早早就来到长廊等着吴桂云。回忆当时的场面,吴桂云至今无比动容。“用夹道欢迎毫不为过,那场面令我热泪盈眶。这说明,我们的家乡戏是受老百姓喜欢的。”吴桂云告诉记者,当时是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演员们为了演一出戏,练了两个月的功,拉开大幕后只有两排座,还是请人家过来看的,其它座位都是空的”。
吴桂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在长安公园打开一个传承河北梆子的窗口。
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吴桂云唱戏”成了长安公园的一景。除了唱戏,吴桂云还经常对戏迷票友们进行指点。在她的影响下,很多专业演员开始走进公园。
“那个时候我就把张惠云先生请过去了,让戏迷们能欣赏到青衣泰斗的演唱,也把很多国家一级演员请过去了,掀起了一股河北梆子热。”在吴桂云的组织下,河北梆子戏迷协会成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安公园河北梆子角逐渐发展起来,河北梆子戏迷协会演变成现在的群星剧社。
“来这里表演的,有梅花奖得主,有专业演员,也有民间高手。除了极端天气,每年4月至10月周日上午8点到11点30分,都会雷打不动出现在长安亭。”刘茂法说,群星剧社在长安公园一年演出有几十场,每场上千人,天气好的时候甚至有两千多人。20年来,500多场公益演出,最少吸引了50万人次观看。有人特地从外市跑过来,早上6、7点钟拿着早点过来占座听戏。
■吴桂云(右)出演钟馗,一招一式诠释人物情感
戏曲只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戏曲演员与观众、戏迷,是鱼与水的关系。”吴桂云说,“带着一颗朴实的心扎根基层去磨练自己,才是一个演员提升自我的最好方式”。
把戏曲文化种子种在家门口
在吴桂云戏剧家工作室,还悬挂着多幅进校园普及戏剧文化的活动照片。
“大家看着我手里的马鞭,在舞台上它就可以代表马,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6月7日上午,“传统艺术进校园,戏曲文化润童心”讲座在石家庄市育新实验小学举办,吴桂云向孩子们展示了戏曲道具马鞭的使用场景,将生活中的“仁、义、礼、智、信”与中国戏曲文化进行结合,启发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热情。
吴桂云还向孩子们分享了自己演“钟馗”的30余年心路历程,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随后,吴桂云为学生们现场演唱了一段《哪吒》选段。“老妖龙,疯狂之中,雷鸣电闪……”唱腔慷慨激越、淋漓痛快,吴桂云深厚的唱功强烈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学生。
活动中,郝士超向孩子们展示了武生演员的唱、念、坐、表、翻、打、扑等技术技巧,一连串动作帅、准、美、脆,一气呵成!“太帅了!”“太帅了!”孩子们连连惊呼、掌声雷动。
谈起戏剧的社会价值,吴桂云的老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讲过:戏曲都是教人好的、引人向善的,歌颂的是忠孝节义,教的是仁、义、礼、智、信,传递的是正能量,有非常好的社会意义。戏曲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非常有必要,意义重大。
历经30余年的坚守,河北梆子经典剧目《钟馗》在吴桂云的努力下,重新焕发光彩。去年10月22日,吴桂云戏剧家工作室揭牌。当天,吴桂云收国家一级演员郝士超为徒。继吴桂云之后,《钟馗》又有了接班人。
“河北省是戏曲大省,具有丰厚的戏曲文化资源,有30多个剧种,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而河北梆子发源于我省,是唯一冠以‘河北’字样的地方剧种,是我省最具地方特色、覆盖范围最广的地方戏曲品种,是河北的‘省戏’‘家乡戏’,是河北省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吴桂云认为,河北梆子的传承,仅仅依靠专业演员是不够的。她说,“人民群众也是艺术家,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塑造我们,欣赏我们,哪来的艺术人”。为传承河北梆子,吴桂云对文化惠民不遗余力,企业、校园、社区、公园、农村,处处都留下了她为民演唱的身影。
“我现在进校园,去了之后,我首先问小朋友,什么是戏曲,什么是河北梆子。”吴桂云告诉记者,孩子们对戏曲了解甚少,但是当她讲完后,一双双懵懂的眼神逐渐有了光。
“河北出戏曲演员,出武戏演员,散播到全国各地,这是我们河北对全国戏剧的一种贡献。从这一点上来说,河北‘北方戏窝子’的美誉当之无愧。”吴桂云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在校园里种上戏曲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文/记者周斐
图/记者毕春华 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