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乳剂合成“大咖”-m6米乐网页版
——记河北大工匠、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乐凯医疗影像乳剂车间高级技师张宏伟
发布时间: 2023-07-15 09:02:31 来源: 河工新闻网 字号:
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闪光——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大特写
■张宏伟指导同事优化生产参数
人物名片
张宏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高级技师,现任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乐凯医疗影像乳剂车间工段长。工作20多年来,发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勇攀技术高峰,解决无数工业片系列化生产难题,打破国外产品市场垄断,先后荣获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3年被省总工会授予“河北大工匠”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5月25日,在乐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凯医疗)影像乳剂车间,跟随张宏伟,穿过一道道迷宫一样的通道,来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狭窄封闭的操作间(暗室)。借助墙上唯一一盏微弱的红光灯,记者看到,张宏伟在暗室中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试验仪器,在安全光下,逐项检测乳剂各项反应指标。从最初的学徒工成长为技术能手,从工艺研究到解锁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创造多项理论极限的技术大咖,张宏伟在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技能的同时,完成了从“工”到“匠”的蜕变。
在银盐感光材料生产领域,张宏伟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工业胶片生产中解决了无数放量生产难题,突破了多项技术壁垒,成功掌握了乳剂颗粒控制技术,并将颗粒精度由0.1微米控制到了现在的0.05微米以内,打破了国外产品市场垄断,实现了该行业胶片国产化取代进口胶片。
■张宏伟检测产品的感光性能
1
每天上百张检测卡
练就技术能手
感光乳剂是一种具有感光特性的乳状涂料,通过涂布工艺均匀涂到片基上形成可以感光的胶片。因此,感光乳剂是胶片的最关键元素。
“乳剂生产技术水平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应用性能。”张宏伟说,所以整个生产过程必须细致、精准,任何一项操作的失误,都可能会造成质量问题和原材料的浪费。
2002年张宏伟从河北化工学校(现在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进入中国乐凯黑白厂乳剂车间(现乐凯医疗影像乳剂车间)。“刚开始最大的难题是练习在暗室中操作各工序的技能。”张宏伟说。
生产车间里,复杂的操作程序,严谨的规范和伸手不见五指的生产环境,让初来乍到的张宏伟 “处处碰壁”。
为了尽快掌握车间各工序的操作技能,张宏伟上班跟着师傅学实践,下班加班加点练习各项操作。仅乳剂检测一道工序,他每天都要坚持练习涂布检测卡上百张,一年后才实现了暗室熟练操作。
银盐感光材料生产极具技术含量,有着技术密集、工艺复杂等特点。张宏伟说,如果想要做得更好,除了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
在努力提升操作技能的同时,张宏伟也在抓紧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关于乳剂生产的专业知识,反复对照生产研究专业书籍。
“公司图书馆那些乳剂合成专业书我至少翻看了七八遍,而且每次研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张宏伟说,涉及我们工段的部分我几乎能够背诵。
以工作实践促理论学习,以理论知识完善工作实践。张宏伟凭着爱钻研、肯吃苦的执着劲头,在2006年的中国乐凯技术能手比赛中一举拿到黑白厂和中国乐凯技术能手比赛项目双第一,被授予“技术能手”称号,而且免考直接从中级工评为了高级工。
后来,随着张宏伟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张宏伟也由班组长成长为值班长、工段长。2013年,31岁的张宏伟顺利通过高级技师考核,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张宏伟和同事交流贵重原材料的保存条件
2
跨界研发解锁卡脖子技术
在一线生产中,张宏伟发现一些精密设备大多依赖进口,成本高,稳定性差,还经常影响生产和研发进度。“这个溴离子浓度传感器是乳剂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精密度极高,一直依赖进口,如果损坏,我们将面临停产。”张宏伟说。
既然进口设备这么多问题,能不能自己研发传感器?张宏伟的想法和计划很快得到了公司的支持。说干就干,张宏伟带领车间同事,开始分析现有设备工作原理,到相关单位进行走访学习,查阅相关电化学、分析化学方面的书籍资料,绘制图纸……张宏伟将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了跨专业研发进口替代设备中。
“那段时间我几乎转遍了保定大大小小的书店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张宏伟说。半年后,他们做出了第一代溴离子浓度传感器。“当拿到成品时,我们都被眼前的设备惊呆了。可以用‘傻大笨粗’来形容。”张宏伟笑着说,测试结果也不达标。
虽然设备很简陋,各项数据也没有达到生产标准,但从0到1的突破给他们带来了极大信心。
张宏伟带领团队在第一代溴离子浓度传感器的基础上,又对包括盐桥装置、电解液的配置及浓度、变送器的选用及参数修订、玻璃参比电极选取、外形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升级,经过几十次实验,终于研发出了符合生产条件的第二代溴离子浓度传感器。
相比国外进口的设备,张宏伟团队研发的溴离子浓度传感器不仅维护保养简便、稳定性高、反馈数据精确,还把设备易损件采购成本从原来的近万元降低到100元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因传感器问题引起的乳剂控制不稳定、生产数据不精确、产品性能较差等问题。
2020年在微缩负片的试验放量中,张宏伟通过调整改进溴离子浓度传感器参数设置,提高乳剂控制稳定性,成功完成微缩负片产品由实验室向车间过渡,实现放量生产,打破国外此类产品的市场垄断。
■生产过程中,张宏伟定时进入暗室检测产品性能以便及时调整参数或者工艺条件,减少质量波动
3
打通从实验室到车间“最后一公里”
在乳剂合成车间,张宏伟除了承担着日常乳剂合成工生产任务,最重要的是肩负着公司新品放量化生产的重任。
感光材料乳剂合成,从实验室小剂量研发到车间放量生产,需要张宏伟和他的团队对新产品的配方设计,工艺流程、试验参数等都要进行系统化调整。
“每个新项目放量生产,对我们来说都是从零开始,都需要一遍遍地摸索工艺条件和操作方法,在试验中不断探索最优的工艺。”张宏伟说,甚至还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合理化改进。
2019年,张宏伟在新产品医用银盐干式片的放量化生产中,由于离心脱水和烘干环节始终达不到设计要求,无法实现放量生产。
张宏伟就带领团队结合车间实际状况开展了针对性攻关。最后,通过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道线路等方面的改进优化,不仅解决了离心脱水和烘干难题,还大大降低了生产能耗。据测算,改进优化后的生产使水洗用水量降低了30%,烘干时间由初始的36小时减低到了12个小时,降低了1/3,节约电能约70%。
张宏伟和他的团队通过设备改进和生产工艺优化,不仅打通了新产品从实验室到车间放量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还将乳剂产品稳定性提高了50%。
在工业胶片生产中,如何掌握乳剂颗粒精细控制技术是保障产品的质量稳定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感光乳剂中t颗粒的精度稳定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也就是精准控制那些分布在乳剂中,肉眼看不到的t颗粒,在乳剂中的形状、大小。”张宏伟说。
他们通过自主设计改进现有设备,调整生产工艺及配方,在严苛的操作流程控制下,最终完全掌握了乳剂颗粒精度控制技术,将颗粒精度从0.1微米控制到了现在的0.05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六百分之一。使银盐乳剂产品的稳定性提高了50%。
大幅提高了工业胶片的质量,实现了工业胶片国产化全替代,打破了高端工业胶片国外公司垄断。
■张宏伟和同事配制测试溶液,来检测所用物料溶液的浓度
4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多项极限
随着高质量产品的大批量上市,乐凯工业胶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公司扩能增产方案和降本增效计划迫在眉睫。在人员、能耗、工时、操作强度等不变的情况下,扩能25%;将乳剂银损耗下降33%,公司两项指标提出后,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压力。
“大家都知道,这两个指标可以说是实验室的理论值。”张宏伟说,以现有的设备工艺别说扩能25%,就是5%都是极限。在乳剂车间放量生产中,扩能25%不仅仅是最后的产量增加25%,而是从设备容量、操作工艺及流程,各项参数指标等都要进行改进。
“相当于重新研究设计一条乳剂合成生产线。”张宏伟说。
目标就是方向,指标就是动力。张宏伟带领他的团队立马投入到了扩能、降本的工作中。采集车间各项设备生产信息、制定设备改造方案、做配方适应性评估、调整工艺参数和人员配置等全方位多因素的系统工作交织进行,任何一项不够科学都可能前功尽弃。
张宏伟说,原有的生产反应工艺都是最初购置生产设备时厂家调试好的。如今反应釜增大了,加温设备、搅拌设备、检测装置等都要重新计算、设计、调整等才能达到生产条件。
“那时候大家满脑子都是方案调整,配方优化,上班改进设备,下班讨论方案几乎成了常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攻关,张宏伟和他的团队最终将不可能实现的理论指标变成了现实,达到了扩能25%目标,使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近2倍。
如果说扩能25%是生产设备的理论极限,那么降低乳剂银损耗33%则是工艺参数的极限。在银盐乳剂批量化生产中,因为人员操作、过程检测、管道粘连等都会产生银的损耗。经过试验观察,张宏伟发现最大的损耗在工艺水洗环节,许多微小的银颗粒悬浮在水中无法沉淀,最终随着废水被排走。
针对这一现象,张宏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不断调整试验工艺配方等,最终将乳剂银损耗由原来的最高3.0%降至到2.0%以下,下降了33%以上,年节约60万元左右。
张宏伟也因此荣获了乐凯医疗降本增效金点子成果转化一等奖。
■张宏伟量取试剂,精度达到0.01克
5
传授技能培养更多技术大拿
在张宏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摞泛黄的笔记本。翻开其中,密密麻麻记载着他从上班到现在每天的工作内容,大到生产设备的改造优化,小到每次例会和交谈的重点。
“这些是我工作以来最大的财富,全是‘干货’。”张宏伟说,它记录了在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心得体会以及相关领域的资料汇总。
90后的李晓鹏,在车间跟着张宏伟学习生产技术4年了,也参与了多个生产攻关项目。
“通过师傅对我们的高标准要求和对技术的倾囊相授,让我们在技能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李晓鹏说。
一个人有技术,自己有前途;一群人有技术,企业有前途;一代人有技术,国家有前途。张宏伟在不断创新突破、勇攀技术高峰的同时,不断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我就是想把我掌握的技能和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技能型、技术型业务大拿,让我们行业的路越走越宽。”张宏伟说。
多年来,他们班组成员的更替达到几十人,期间,他按照以老带新、轮岗交流、以点带面、重点培养等措施,使岗位人员至少能够掌握3道工序的操作技能和工艺原理,具备一专多能的人员达到80%以上。目前,张宏伟所在班组现有10名成员,具有高级工资格的达到了7人,1人有中级工资格,全部具有一专多能的能力。
2020年,以张宏伟为领办人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已有11名成员,包括高级技师1人、工程师1人、技师1 人、高级工6人、中级工1人,年龄覆盖70后、80后、90后,形成了较好的技能和年龄结构构成。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张宏伟表示,工业射线胶片还有一定的研发空间,今后他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在工艺研究和质量提升方面争取更多的成果,培养更多的年轻后备人才,为我国工业胶片创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记者王超 图/记者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