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晗:从“学生娃”到创新尖兵-m6米乐网页版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第九专部高级工张子晗
发布时间: 2022-03-26 15:12:00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张子晗,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以下简称13所)第九专部高级工。他2019年参加工作,在集团公司、河北省的职工数控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得2021年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决赛个人第一名,荣获河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按程序即将被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人物速写
身着深蓝色工装,脚穿工作鞋,一米七五的身高搭配白净皮肤、无框眼镜,眼前稍显稚嫩的张子晗很难让人把他与工匠联系在一起,但他轻松点击着数控机床上的各种按键,一串串代码被输进去,一件件产品魔术般地生产出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说起自动化工作,张子晗右手轻轻推了推眼镜,“工业4.0改变了许多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在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当下,我们将奋斗不息、创新不止,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进。”
■利用三坐标测量腔体深度
1
创新驱动
让“学生娃”成长为行业尖兵
熟练地编写程序、游走着巡视10台数控车床、认真测量着产品的各种数值……走进生产车间与自动化生产线为伍,对张子晗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2019年7月,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的张子晗,成为13所一名数控机床操作工。“刚来的时候,什么是铣刀、钻头都不熟悉,更不用说什么三轴、五轴数控机床的操作了。但是,我遇到了一个好师傅,白天实践,晚上加班加点学习,不懂的地方就向师傅请教。”
从最简单的夹活开始,随着学习的深入,张子晗越来越感觉到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工艺的顺序、加工程序的编写,每一个代码里都藏着大学问。“正当我感觉掌握了理论知识,信心满满已经出徒,可以自己编程加工产品了,现实却给我狠狠地上了一课。”手拿千分尺测量产品数值的间隙,张子晗道出了自己当初的窘境,“按照经验设置加工参数,腔体内壁拐弯处却出现颤纹。经过师傅指导,才终于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光刀时选取的加工参数是不同的,加工刀具的长短也会影响加工的参数。”
2020年,受各方面情况影响,在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下,单位引进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从无到有的创新动作,让这个加工中心为数不多的本科生有了用武之地,其蜕变的速度也与日俱增。
■张子晗和师傅讨论技术创新点
第一次接触机器人的张子晗,被其看似笨重却异常灵活的操作所吸引。为此,他天天跟随厂家的技术人员安装调试设备。从机器人设备的安装到程序设计的输入,从自动化机床的摆布到生产线的调配,他一边观看一边记录,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着重记下来、标上特殊记号,待空余时间向技术人员和老师傅请教。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机器人配备、通讯编程操作及plc程序编写。在设备调试阶段,为了更早地稳定生产,张子晗几乎成了“狗皮膏药”贴在技术人员身上,作息没有了规律,吃饭没有了时间,饿了吃个泡面,困了睡在单位,有时候坚守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一早继续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国内第一条小批量、多品种、五轴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建成,使机床开动利用率由原来的40%-60%提升到90%以上,大大节约了人员,也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人为因素,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以上,预计可为全所节省开支约2亿元。
“这条生产线从无到有,既是13所对标先进、创新赶超谱写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开端,也是在我心里植入创新之魂的开端,让我对创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正是有了这次从头到尾的跟随,如今的张子晗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机床和机器人配合上成了行家里手,只要出现运行不稳定,他就可以做到及时精确修复,既保证了自动化线运行的稳定性,又可以通过对机器人程序的优化,使机器更准确、更快速地完成动作。
■张子晗查看机器人运行状态
2
挑战自我 让创新之路如虎添翼
高效数控加工让制造如虎添翼,也让张子晗的素质、能力、技术呈几何数字增长,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成为张子晗羡慕的对象。
在他眼中,“大国工匠”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百分百”的光芒:周东红,30年百分百成品率纪录保持;张冬伟,百分百焊接质量的完美无缺;胡双钱,百分百打磨零件的合格……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实践中,他对标一个个大国工匠,不断挑战自我,在单位的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与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
微波毫米波组件因性能要靠机械加工精度来保证,尤其是波导面和波导腔更是加工难点,在要求尺寸精度的同时,更要保证粗糙度也达到要求。
在生产某型号滤波器组合盒体时,由于该零件波导面、波导腔的尺寸精度、形位的精度都密切关系到后续电性能的驻波指标,而且上、下微波组件盒体微波面要求的配合精度极高,为此,设计师要求各个尺寸尽可能的靠近中差。“各波导面的粗糙度要小于0.8,尺寸精度要求小于0.01mm。上、下波导组件配合间隙小于0.03mm,波导腔内圆角要求不超过r0.25mm……这一系列的要求,许多比头发丝还要细上几倍,用肉眼很难分辨出来,但这就是终端产品的要求。”手拿千分尺,检测中张子晗不时弯腰、下蹲,眼睛却无时无刻不在刻度数值上。
张子晗告诉记者,生产上述产品,应用传统的加工工艺,小直径铣刀加工出的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都达不到要求, 即便是电子产品设计师在电参数调试过程中,成功率也不足百分之五十。为此,他主动承担了这项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
■编写机器人程序
白天,张子晗利用工作间隙,仔细观察数控机床的各种刀具的运行状态和工作进度;晚上,主动学习各种数控加工资料、查阅各种加工材料的性能分析。在经过数以百计的失败后,他在工艺改进过程中将加工材料变成硬铝,因为其塑性好,对刀具的刚性要求不高;针对需要刀刃锋利以提高加工表面粗糙度的问题,他专门设计定制了前角为a-2度的较锋利硬质合金刀;在加工时主轴转速选用10000转/分钟的高速切削,以保证其尺寸及形位精度……就这样,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后,生产出的产品终于达到了尺寸精度的要求,并且产品成功率也达到了90%以上,为单位的超精滤波器盒体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遇见一些尺寸大小不一,数量、类别较少的薄板产品。“这些零件多是军工配套产品,因此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要求很高。”工作的特殊性让张子晗对数字有着异常的敏感性。这些铝合金、铜合金及一些较软的树脂材料,虽然形状简单,但是厚度尺寸小,公差严;铣削面积大,易变形,不易加工……以往加工此类零件,装夹是很容易产生变形。经过数十次、上百次的研究与试验,张子晗选择采用铝制吸盘加强力磁铁辅助加紧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同时以铣代刨极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也减少了刀具铣削中工件产生位移造成报废的情况。
注重在工作中创新是张子晗作为青年人的最优秀品质,也是机加工自动化线生产最需要的工作态度。从参与创新到独立思考,从业以来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张子晗多次参与进行技术革新、攻关,探索解决多个零件的同时加工、斟酌实体编程的应用推广、致力五轴加工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同时,在加工时敢于打破传统加工参数,参与制造了十余套工装夹具,努力通过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其主导推广的实体加工应用解决了复杂零件的腔体加工问题,还将步骤缩短到10步以内,大大减少了因为过切导致的产品报废,不仅节约了时间,编程效率也大大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民支柱产业的制造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尤其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张子晗随时关注着自动化生产的前沿知识和理论,“智能制造作为新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模式,这种新型工业模式具有智能优化自决策、信息深度自感知、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因此,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制造转变中创新空间将是无限的。”
■张子晗和同事讨论创新计划落实情况
3
对标先进 在创新中争做出彩人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勇立潮头方显担当。
在加工中心这个岗位上,张子晗静心钻研,潜心实践,慢慢摸索出一些经验,锻炼出了自己一身过硬的本领,先后多次参与加工中心编程,机器人操作调试类的技术培训,并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对标先进,在创新中争做出彩人,就要不断在本单位、本系统内对标,还要跳出系统与全省、全国跨工种、跨行业的高端人才相对比。”走进省国防微波机械创新工作室,张子晗经常和带头人及其成员对标对表,“2021年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是让我个人成长最快的一次比赛,比赛中我获得了机器人操作调整工决赛个人第一名,也是我第一次在省级层面与高手同台竞技。”
比赛准备阶段,作为选手的张子晗,每天下班就开始训练,在老师傅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每一次发生的问题,检查程序有没有可以简化的地方;同时查阅书籍、视频资料,认真分析其他选手每一段程序的编写,机器人每一步的动作,学习别人成熟的技术。“我当时有一个信念,为了不计回报为我付出的同事们我也要取得好成绩。”
■张子晗检测产品外形尺寸
机器人本体安装、电气连接、气动回路连接……2021年9月23日15时,在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实训楼一楼临时搭建的工位上,包括张子晗在内的8名选手分两排在指定工位进行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等工作。真正进入现场,才知道此次比赛题目的难度超过了预判,不仅包含程序的编译、通讯的建立,还有机器人和配套设备的装配调试及触摸屏程序的编写。“要想出色完成这些内容,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操作经验只能是一个基础,而在现场对机器人的熟悉、自学及和其他选手的赛前技术探讨就像一个阶梯。”回想起比赛时的现状,首次代表河北军工出战的张子晗收获满满。
由于此次比赛涉及机械、电气、气动、机器人、可编程控制器等多学科知识,整体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且考核中分值的设置从1分到5分,对于效能达不到要求的环节还设置了扣分机制。可以说,选手们在180分钟的竞赛时间里,争“分”又夺“秒”。比赛的过程中,配套设备需要组装,但是张子晗在安装完成后,本应固定住不能动的设备却发生了旋转。查看一周后,他发现设备下面4个定位的销钉少了一个,如果无法固定那么后续的步骤就很难进行。
突发的情况,让没有多少比赛经验的张子晗瞬时慌了阵脚。“我当时只想完成比赛就可以了,一下没了目标。”回想比赛经过,张子晗仍心有余悸,“但是想起刚入行的时候师傅和我说的‘做咱们这一行的,一定要胆大心细,胆大才能去勇于尝试新的技术,不至于畏首畏尾,心细则能保证不出纰漏,保证质量’。”摒除杂念的张子晗沉下心,调整呼吸后循序渐进,在完成当前步骤后举手示意裁判更换设备,慢慢地忘记了紧张,越做越快、越做越顺手,最后顺利完成比赛,取得了个人第一的好成绩。
■张子晗检查三轴程序运行情况
“这次比赛的过程,使我明白了日常工作中每一次看似不起眼和单调枯燥的装夹、调试、程序编写,都是磨炼自己技能水平的机会,只有将这些环节做好吃透,才能在提升素质、水平的时候不费力气。另外,比赛的过程也使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对于未来,张子晗向往更高水平的淬炼,进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为提高专业技能和学习使用最新的技术设备奠定坚实基础。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每一个中国“职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构筑和追逐着职业理想。脚踏实地累积跬步,心怀责任厚积薄发,是张子晗的人生信条;与时代同呼吸,与事业共命运,是张子晗的人生职业信仰。
未来已打开,晨曦中星月下,“90后”的张子晗留下坚定笃实的足迹……
■文/本报记者高会坡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