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鹏:“给自己挑刺儿”的冬奥建设者-m6米乐网页版
——记中铁建工集团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奥运村及场馆群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姜秀鹏
发布时间: 2021-07-17 11:39:00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闪光——2021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大特写
人物名片
姜秀鹏,中铁建工集团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奥运村及场馆群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从一名基层技术员入岗加入到建设者行列,在实践中收获了丰富的施工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在14年的基层建设路上,他一直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南至南极、北到沈阳,他突破了地域界线和自我极限,被工友们誉为“善于‘钉钉子’的人”,先后荣获河北大工匠、张家口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人物速写
坐落在崇礼古杨树区山谷上的“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最具标志性的竞赛场馆,也是姜秀鹏身为冬奥建设者最得意的“作品”。虽然项目的整体工程基本完工,但姜秀鹏每天依然准时出现在项目现场,带领项目组为项目配套的辅助设施施工冲刺。熟悉姜秀鹏的人都知道,项目现场的他,对待工作极致负责,一切以确保工程项目的进度为准则。正是源于这份对于匠心的执着追求,他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冬奥项目建设节约用钢量50%,提高现场施工效率60%,确保了冬奥三大竞赛场馆认证一次通过……这个“80后”冬奥建设者用火热的内心融化寒冷的冰雪,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让世界再次见证中国力量与速度。
■姜秀鹏利用沙盘为技术工人讲解项目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
“白色沙漠”结缘冰雪 满腔热血助力冬奥
2007年,姜秀鹏从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正式以一名基层技术员的身份加入建设者的行列。从见习生、总工到项目副经理、项目书记,基层一线的建设之路上,他用勤奋不断磨砺“匠心”,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
虽然工作重心逐渐向管理岗位转换,但姜秀鹏仍凭借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迅速融入工作。回首14年的工作历程,他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投身南极大陆,开展中国南极中山站项目相关建设的日子。那段时间虽然背井离乡、条件艰苦,但也是收获最多的幸福经历。
“南极工作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除了施工环境艰苦外,开展一切调度工作都需要在不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不产生多余建筑垃圾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对项目组整体调度以及和施工团队配合默契程度的极大考验。”
建设科考站的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需要提前规划所需的施工材料,这对项目部的资源整合和调度能力要求极为苛刻,只有将每个环节做到万无一失,才能够确保科研工作进度不受影响。
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南极,用极恶劣的环境带给了姜秀鹏和同事们一份特别的“见面礼”。“在室外极寒环境的影响下,混凝土初凝时间与终凝时间均会延长,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姜秀鹏用严于律己的“标尺”检验着冬奥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
考虑到南极资源的宝贵,无法在浇灌过程中使用电加热的方式提升温度,项目部只能依靠现有的条件下找到解决的方式。
“科研工作一刻也不容耽误,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在姜秀鹏的鼓劲下,项目部同事们按照控制变量法,通过多次更改混凝土中水泥和砂石等灌浆料的比例,测试其在外部低温环境下的凝固速度和强度。在近20小时的高强度测试中,最终确定了混凝土中水泥和灌浆料比例。新配比的混凝土不仅能够在低温下迅速凝固,硬度也提升为原来的两倍。
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有了这宝贵的经验,姜秀鹏告诉自己,只有沉下心思,才能干出一番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7年扎根冰原的不断学习,他在项目管理、技术革新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仿佛冥冥中注定,这份意义深刻的“冰雪”经历不仅沉淀了他的内心、提升了他的能力,也为他与冬奥的结缘埋下了伏笔。
2018年,北京和平昌在冬奥会闭幕式上完成奥运会旗交接,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由于我国系首次申冬奥成功,尚无举办国际最高水平冬季运动会的经验。而冬奥会场馆作为国内首批雪上竞赛场馆,相当一部分建筑功能无经验借鉴,验收话语权也均在国外单项赛事组织,整个建设过程会面临功能性调整的风险。加之项目现场地处山地,物料运输无自然通行条件,气候多变,年有效施工时间仅有6个月。
恶劣的施工环境,紧张的工程排期,严苛的验收标准,成为中国建设者们需要直面的挑战。中铁建工集团承接冬奥会“三场一村”项目后,拥有丰富严寒工作经历的姜秀鹏成为了负责该项目最合适的人选。
■姜秀鹏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与工友们分享
2
巧用资源抢工期 匠心筑梦“雪如意”
2018年4月7日,姜秀鹏第一次踏上崇礼这片土地开展考察工作,身为河北人的他心中十分感慨,面对着崇礼特色的寒风,他暗自立下了要以冬奥建设者的身份,让世界再次见证中国力量与速度的誓言。仅用了不到1个月的准备时间,5月1日,项目正式开工,姜秀鹏的生活开始以分钟为单位进入冬奥倒计时状态。
作为80后项目经理,姜秀鹏此次负责承建三个竞赛场和一个非竞赛场,其中三个竞赛场馆分别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滑雪中心,非竞赛场馆为奥运村,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作为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成为姜秀鹏心中最放心不下的牵挂。
■工地上现场办公是姜秀鹏的工作常态
“雪如意”整体风格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如意”的元素,由顶部的顶峰俱乐部、中部的滑道和底部的看台组成,顶部最高点与底部地面的落差达160多米,坡度最高达到37°,光是开展土方的修整就受到了物料垂直和水平运输困难这一项挑战。
“不同于国外依靠山势而在山脊上修建的跳台滑雪滑道,‘雪如意’将滑道设计在山谷,需要以架空的形式将下方的空间进行填补,其中最高的架空高度达到30米。”
为了在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冬奥”的理念,姜秀鹏放弃了占用林木修建运输道路的提议,改为采用5座动臂塔吊组成的特种塔机组相互传递的方式,逐步将建材运到指定位置,在保护山体、减少植被破坏的基础上成功克服了坡度对于施工的制约。为了解决传递形式造成的效率降低问题,姜秀鹏带领项目组将整体工程作业内容合理化分配,按照建材运输的间隙插空作业,最终使得项目的整体建设进度成功追上了预期。
项目上,问题的解决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雪如意”顶部的顶峰俱乐部直径80米,重达1800吨,四周悬挑高度均为37.5米,作业面非常狭小。为了将这一顶端设计完整地向世界呈现,姜秀鹏同团队经过多番研讨和专家论证,确定了使用80余根十多米深的抗拔锚杆作为支撑的方案,最终的实际误差远远小于规定范围的5cm,还不到2cm,安全并高质量完成了这项施工。
■每一项工序姜秀鹏都会反复检验
3
争分夺秒攻克难题 全力以赴保障认证
在姜秀鹏过硬的技术能力、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推动下,“三场一村”的各项工作紧张而有序推进着。
-38℃的室外温度,8-9级的阵风,普通人即使穿上厚厚的棉服也难以在室外呆上几分钟。但对于姜秀鹏和同事们来说,这已是工作常态。由于崇礼特殊的气候条件,适宜工程作业的时间只有短短5个月,如何在长期处于零下的冻土层开展作业成为摆在项目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保障项目进度,姜秀鹏采取保暖和加热并行的方式,在项目工地冻土上覆盖棉被,内部辅以暖风机加热。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姜秀鹏带着项目部同事们亲自上阵,冰封多年的冻土逐渐回暖,他和同事们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
2020年8月项目部正式进入竞赛场馆认证工作倒计时,在每天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晚上10点召开的生产会从认证工作出发,总结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按照进度有序进行。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开展,会上的内容会精细到项目的每个环节,往往凌晨一两点钟才能结束,赶回宿舍睡上三四个小时,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那个时候忙碌得根本想不起吃饭和休息,仅仅一个月时间,我就瘦了30多斤。”
那段时间,姜秀鹏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绝不能在这个时候退缩一丝一毫,他带领着团队克服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将冬奥建设者们拼搏奋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次前往项目的路上,由于能见度低,姜秀鹏驾驶的汽车同迎面逆行的车辆高速相撞,车辆当场报废,虽然没有骨折,但剧烈的冲撞也让他的身体多处受到了损伤。本应该安心修养的他,仅仅休息了2天,便拖着依然疼痛的身子出现在了项目部全体员工的面前。“虽然在宿舍也能开展工作,但只有亲眼看到项目有序进行,我心里的压力才能缓解一些。”
■姜秀鹏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与技术人员沟通配套项目建设情况
采访中,项目部员工们告诉记者,场馆认证工作进入倒计时的那段时间里,姜秀鹏很少待在项目部和办公室。为确保项目工期,保障施工作业各个环节不出错,他将开会和办公的地点设立在施工现场和前往现场的车里,“现场就是办公室,工地就是会议室”,凭借对于项目极致的追求,姜秀鹏带领着团队围绕着工程进度和认证要求出发,争分夺秒开展各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一切当天发现的问题都必须确保立即进行分析,24小时内找到解决方法。”
在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项目工程相继实现了“bim全生命周期应用”“塔吊防碰撞系统”“高支模变形监测技术”“自动喷淋降尘除霾系统”“全视频监控”等智能技术应用。通过使用绿色能源,项目整体节约用钢量50%,现场施工效率提高60%以上,在将支撑体系龙骨采用铝合金复合型材后,累计节约木方约315立方米。
正是凭借这份将压力化为动力的努力,姜秀鹏带领着项目部全体员工反复研究,科学组织,每天亲自到现场盯控。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2020年11月,三个竞赛场馆一次顺利得到了国际奥组委和国际雪联等单项赛事组织的认证,在冬奥会历史上创造了首次一次认证就顺利通过的记录。当收到这个消息后,姜秀鹏默默擦去了激动的泪水,他告诉员工们,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刻,便立刻又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测试赛保障工作中。姜秀鹏每天奔走于各场馆的施工现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给自己挑刺儿”。
今年正月初五至正月十五,姜秀鹏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带领管理团队在几个场馆间反复检查指导。“我们正在建设的不只是项目,是履行的特殊使命。”他经常告诉团队,大家有幸能参与到服务冬奥这件大事中,就必须全力以赴,不留遗憾。正是有了姜秀鹏和他的团队的“保驾护航”,测试赛相关活动圆满完成,得到国际奥组委和各赛事组织的高度认可。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的焦点。作为一名冬奥建设者,姜秀鹏深知自己的使命远不止于此,确保冬奥会成功举办,是他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文/本报记者韩廷钰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