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军:让“小创新”迸发“大能量”-m6米乐网页版
——记河北工匠、河北第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高建军
发布时间: 2020-08-22 15:47:03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闪光——
2020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大特写
■通过实践指导,高建军培养了很多技术能手
人物名片
高建军,晋西集团河北第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工具工装分厂生产工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能工巧匠、燕赵金牌技师,省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职工组第一名。从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高建军扎根一线31年,立足本职岗位,攻坚克难、创新创效,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攻克了军民品多项技术工艺难题,所加工的军民品零部件上百种,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人物速写
“其实我没做什么很大的事情,都是日常工作的零打碎敲,但公司和上级工会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总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日前,在晋西集团河北第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二机”)高建军有点羞赧地说。
虽然高建军说话为人很谦虚,但他的技能成就却一点都不“谦虚”: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高级技师、科技带头人,他是草根“大咖”;解决技术难题所向披靡,过五关斩六将一骑绝尘,他是攻坚克难的绝顶高手;倾囊相授传技能,潜移默化教做人,他是桃李满园的明师伯乐。
一旦站上自己的三尺操作台,高建军立马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指挥若定、挥洒自如,颇有一代宗师的风范。
■高建军对设备进行穿丝作业
1、战疫复工 主动加压促生产
“我们今年的生产任务非常饱满,史无前例。但受疫情影响,原定的正月初四开工推迟到2月中旬才复工复产,我们分厂的生产任务比先前多了3倍。”高建军介绍说。
高建军所在的工具工装分厂承担着河北二机的工、卡、量、模、辅具机械加工、科研工装及产品件的生产任务。“通俗地说我们就是个供应站,是为其他工序做前期准备工作,如果模具、工装等供应不上,后续工序就无法进行。”
在复工复产初期,高建军主动请缨承担较大一部分生产量,他合理安排生产,把复杂和小型零件放在白天进行生产,晚上调试好设备加工尺寸较大和加工时间长的零件。
一天晚上加班时,高建军感觉设备的声音不对,加工的产品精度和粗糙度不符合工艺标准。查找原因,发现线切割设备的穿丝部件出了故障。他马上进行紧急处理,而设备恢复生产后已到深夜12时……
正是凭借这股拼劲儿,高建军仅用6周时间完成了200套发泡模具共1400多个零部件的加工任务,保证了分厂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
“当工人就要当最优秀的,干活就要干一流的”。高建军31年来始终都在生产一线工作,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用他的话说:“手上的活儿没干完,难题没有攻破,心里就不踏实。”
几年前加工生产风钻壳体时,其他厂家需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而高建军接到任务后,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完成。那段时间他身体状况欠佳,还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高建军自己设计的机床夹具
2、反弹琵琶 转念之间天地宽
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高建军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与韧性,是公司人尽皆知的“拼命三郎”。
在一次突击生产西安618研究所1500件舵机零部件任务时,其中最关键的连接件是一个难点。“这是一个铝件,尺寸很小,上面有圆弧、槽、螺纹孔等复杂形状。当时,西安有个厂家有一套现成工艺,用板料做,分6道工序,需要在四五台设备上加工,还要做专门的工装,废品率很高,达到30%。因为需要多次装夹,倒腾的次数越多废品率越高。”高建军回忆道。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高建军成宿不睡,反复地演算、试验、记录、分析,研究一个个数据和一套套加工工艺方案。但他发现,很难突破,沿着原有技术思路走进了死胡同。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长时间,他决定换一个思路考虑问题。
“板材不容易装夹,加工完一头还得重新装夹再加工另一头,是否可以换一种原料呢?”有一天,高建军突然灵光一闪,决定用棒料取代板料加工。
思路一出天地宽。用棒材加工连接件,只需要一次装夹,干完一头在分度头上旋转360度即可加工另一头,而且只需要转一个角度,就能把其他界面加工出来。这样,只需一台设备、一道工序就能完成,成品率提高到98%,材料节约35%左右。
在加工发泡模的探索中,充分体现了高建军逆向思维攻关的特点。
“发泡模是一个长方体扁块,类似一个手机,上面有圆弧、直台和槽。”高建军介绍,发泡模的加工原先是用线切割,因为圆弧与直台的接合处是一个技术难点,原先认为是铣不出来的。
然而,用线切割效率很低。切割一个模具需要7个小时,而且切出来的圆弧面上都是竖棱,钳工打磨到符合要求的光洁度需要一天半时间,这样两天才能做出一件。
高建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推敲实验,他决定用铣床干发泡模。“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立铣改成平铣,即铣刀垂直于工件,沿着平行于工件表面的方向运动,一举突破了这个难点。”
改成铣床加工后,不到两小时就能干出一件发泡模,而且弧面光洁度大大提升,打磨只需不到半天时间即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有一次,工具工装分厂为北京一家研究所制作一种新型减速轮系,难度是尺寸大,材料硬度高,尺寸精度高。经过工艺分析认为在卧式加工中心最为适合,但是分厂没有,通过外协生产加工费用要高一倍而且工期得不到保证。高建军勇挑重担,主动请缨破解难题。
“这个减速轮有两个部件,分为外圈、内圈。外圈是一个直径460毫米、高度200多毫米的大轮子,需要在外圈的两端径面上铣出一个类似向日葵花瓣的形状;内圈是个圆筒,在圆筒的端面上需要铣一圈小长槽。”高建军说,外圈加工部位很深,刀具下不去,内圈加工时刀具定位很困难。
高建军通过仔细研究图纸,决定自制工装。他在加工外圈时给工件中间打了两个工艺孔,加工完一面后,用两个定位销定位,翻过来加工另一面,保证了位置的对称性。在加工内圈时,他制作了一种v型分度辅具,装夹零件后用分度装置旋转角度定位,就能保证开槽位置的准确性。
这个方法使产品得以顺利加工,确保了按期完成订单,同时拓展了现有设备的加工能力,节省一半加工费,为企业创造产值十几万元。
■根据产品设计编制切割程序
3、厚积薄发 小革新有大能量
“创新,不仅仅局限在发明创造上。有时候小小的技术革新和改造所带来的变化比发明创造更加直接和快捷。”高建军说。
看似偶然的灵光一现,其实都是厚重积累的结果。高建军之所以能屡屡攻坚克难,源于他对加工技术的烂熟于胸,源于他加工经验的日积月累,源于他身经百战的磨砻淬励。
某洗衣机内外拨叉模具此前一直在意大利定做,模具装配完成后总重量达到两吨,成形后产品周边壁厚1.7mm-2mm,并且三个长角壁厚要均匀,型腔深度较深,尺寸较小,加工难度非常大。
“这个模具形状是三个叉,就像奔驰车的标志似的,它就是滚筒洗衣机转筒子的拨叉。因为这个件超长,而且模具材料是定做的专用模具钢,硬度和韧性都很高,增加了加工难度。”高建军介绍。
■每一件工件高建军都会用千分尺进行检测
高建军经过反复琢磨,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从工艺、装夹方面一同介入,模具的型腔、定位孔、复位杆的位置在一次装夹完成,同时,在程序结构上下功夫,利用高难度的宏程序和参数编程功能,将程序压缩在可编程容量范围内,经过反复调试程序取得成功。由于槽深,刀具较小,加工时发现颤动很厉害,噪音大。他又自制短齿切削刀具,采用小吃深快走刀的方法,大大改善了切削环境,并使表面粗糙度有所提高,顺利完成了任务。
今年4月,工具工装分厂安装了一台新设备——五轴车削中心。“这是一台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应用后会大大提高加工速度和效率。”高建军介绍,单位决定用这台设备进行尾翼加工,“先试加工了两件,检验部门、技术部门都认可了。”
而高建军却发现了问题。“我发现零件圆环立筋面的光洁度与别处不同,别的地方都很光滑,这里有微细的棱,摸不出来,不细看真发现不了。”
虽然这些棱不影响零件的尺寸,精度也能达到要求,但在高建军近乎苛刻的眼光里,这就是问题!在对刀具、装夹、加工程序等逐一排查后,高建军联系厂家。厂家刚开始还推诿,但在证据面前不得不承认,是机床内部控制器算法的问题,到那种形状就会出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前几天我又发现这个设备有一个问题:刀具旋转180度以后,定位出现偏差。对此,厂家派了一个工程师过来,调了参数,才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高建军把前一个问题看成硬伤,想方设法解决,“过一段时间我们还要去厂家培训,看看能通过什么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
今年,高建军操作了一台新设备:慢走丝。这是一种线切割数控机床,利用细铜丝做电极进行脉冲火花放电,产生6000摄氏度以上高温,蚀除金属、切割成工件。
■作业遇到的问题及总结的经验都记录在册
在加工某型号产品时,其公差要求是12.4±0.002,但设备的极限是0.003—0.004,如何达到要求是一个工艺难题。对此,他反复练习,在加工中从装夹位置找正在0.001以内,同时对电极丝和加工电流、电极丝张力、丝速垂直度等参数做了适当的调整,经过反复试验,工艺参数达到了12.4±0.002,保障了产品的良品率。
一次,公司一台老式数控铣系统的控制部分经常发生故障,高建军自主创新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他连续奋战两个月升级和改造设备部件,让其从之前加工2轴半升级为加工4轴到4轴半,仅此一项为公司节省了70多万元的设备费用。
■高建军通过微信群进行线上技术指导和分享
据了解,多年来高建军不断提出小革新、小创造、小改善,多次获得公司技术革新奖,为公司节约了数十万元模具制造费用,有效保障了公司产品生产。
在工作中,高建军甘为人梯,充分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做好“传帮带”,同时也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自开展师带徒“结对子”活动以来,他成为许多年轻职工的师傅。这时,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师傅既是指导员,又是冲锋上阵的战士,必须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高建军努力当好这个典范,工作31年来他始终坚持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的专业书,自学了《数控铣作业指导》《数控技术》《模具常用机构设计》等专业书籍,并做了好几大本学习笔记。同时,有了好的专业书、有新的技术,他第一时间拿到班组与徒弟们分享,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徒弟们,促使他们加速成才。针对疫情期间无法开展大规模和面对面的技能培训,高建军及时调整授课方式,采取线上全员培训结合线下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建立“二机技能协会”微信群,坚持每天晚上通过微信发送提前编写好的教学大纲和试题答卷。并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学,解答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各项技术问题。目前,他的很多徒弟已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其中,两名徒弟在第二事业部、河北省技能大赛中获得了数控铣优秀选手和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他的带动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已成为他所在班组共同的认识和行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数控加工也提出了更高更精的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高建军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以勤奋踏实为基石、以探索创新为桥梁、以勇攀高峰为动力,怀着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不倦追求,正以百倍的干劲向着更高的目标持续进取。
■文/本报记者王立鹏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