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功勋轧机”的守护者-m6米乐网页版
——记河北大工匠、河钢集团邯钢公司一级操作技能专家、连铸连轧厂机械维检工杨洪
发布时间: 2020-06-06 11:38:37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闪光——
2020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大特写
人物名片
杨洪,河钢集团邯钢公司一级操作技能专家。1983年参加工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不断摸索、总结csp全线大型设备运转规律,领衔革新,取得“大型传动设备自主诊断操作法”“csp生产线夹送辊辊系补偿垫片的应用”“层冷侧喷水改造”等一系列技术革新成果,其中有6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金牌能工巧匠”“邯郸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洪介绍他发明的可自动安全复位的防撞栏杆
人物速写
杨洪头戴一顶橘黄色的安全帽,身着一身浅蓝色的工装,脚穿一双黑色劳保鞋。手里拿着一根自制探杆“听诊器”、一个记录本和一把设备测温枪,对连铸连轧厂的运行设备进行探杆“听诊”、手背感温、测温仪测温。别小看这几个看似普通而平常的动作,却让杨洪成了轧机生产线的“华佗在世”,维护着河钢邯钢人眼中的“功勋轧机”安全运行,使其2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大事故。
杨洪谈吐幽默,他将所负责的运行设备比喻为“狼和羊”。用他的话说,你的技术驯服不了设备,它就是一只“狼”;你的技术驯服了它,它就是一只“小绵羊”。他现在就是一位“牧羊人”。
■杨洪(中)带领徒弟在车间点检
1
自制工具,解决点检维修难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知此理的杨洪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自制了多件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维修工具,解决了维修难题。
四年的军旅生活,使杨洪锤炼了勤学苦练的坚强意志,他自学轧钢节能减排技术,向液压专家学习液压知识,向电气技术人员咨询电气基本知识和plc知识。在不断研究设备的工作原理中,寻找改进方法,与车间技术员一起探讨中轧机的维修技巧。
一根近一米长,顶端安有两块磁铁,且伸弯自如、360度自由调整的探杆,是杨洪得心应手的检修工具。“别看它不起眼,但在检测减速机和齿轮基座箱体时,它就是不可或缺的‘宝贝’。”杨洪介绍说。
2020年2月21日,杨洪巡检时发现连铸机摆剪大型减速机运转声音异常,箱体内部两侧有连体式迷宫挡圈,无法直观检查。如果开箱检查,最少要2个小时。“我用上这个‘宝贝’,仅8分钟时间就能确定是轴承本体缺陷,及时排除了故障。”杨洪介绍说,轧机主减速机和齿轮基座箱体内部空间狭窄,许多部件手和眼都触及不到,遇有故障如不能及时排除,就有设备报废的几率。
“排除故障,首先是确定故障的部位。”杨洪介绍说,我给我发明的“宝贝”起名叫“齿轮箱内磁力万向检测装置”,它由长短探听杆、磁性金属探测头、万向取物探测器等组件组成,最大的优点是手持杆可满足360度无死角旋转,可以达到减速箱内部的任何部位,将设备高速运转时磨损的金属杂质取出,能在极短时间内确定故障处,缩短了检修时间。
一次,杨洪点检时靠他的“宝贝”发现f2齿轮基座油管断裂,如果油管脱落将会咬入两齿轮之间,必然造成齿轮基座传动齿轮的损坏,严重者造成f2主传动设备整体损坏。于是,杨洪制作了可在齿轮基座内固定的托架,这样即使油管脱落也不至于落入两齿轮之间造成重大事故。因为检测准确、安装及时,从而避免了一起重大未遂事故的发生,为企业避免了2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csp生产线粗轧、精轧前两套除鳞机共计258个喷嘴,一架粗轧和六架精轧共计1400个喷嘴,总计1658个喷嘴。喷嘴底扣螺丝由于事故状态下,钢坯对喷嘴碰撞、高压水长期冲击、集管下机拆卸清洗、氧化铁皮的撞击等原因,造成底扣螺丝损坏。如果因为几个底扣损坏而报废整个集管,损失比较大。对于此种情况,杨洪认真研究制作了一套底扣修复工具。此工具用于多排多个喷嘴、空间狭小区域,如轧机内部、外部冷却集管。它由加力杆、套管和圆形板牙三部分焊接而成,可修复所有在线集管底扣。此项工具发明年创效约20万元。
■杨洪(中)带领徒弟对损坏的设备进行抢险
2
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效益
在邯钢公司,杨洪可谓是一位“名人”,用职工的话说,杨师傅在邯钢有个“三多”的绰号,他创新的成果多,获得的获奖证书多,创造的经济效益多。
2006年,邯钢的一台粗轧除鳞机因跑水进入加热炉,导致正在轧制的板坯达不到轧制温度,性能不良,成为了废品,同时还破坏了加热炉烧嘴,严重打乱了生产秩序。目睹这一切,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杨洪非常难过,心想:这样的事故绝不能成为生产线上的常态,决心攻克这道难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借鉴,为了找到m6米乐网页版的解决方案,杨洪苦苦思索解决的办法。他手拿卡尺、笔记本在除鳞机前测量现场设备尺寸;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资料可借鉴,多少个不眠之夜,杨洪对着图纸反复琢磨,仅画的草图,摞在一起就有70厘米高。
经过1年又4个月,80多次试验,杨洪加装了固定支架、挡水板横梁、挡水板和挡水链条,将固定支架焊接在除鳞机挡水辊前入口侧导板前伸处,挡水板横梁的两端插入固定支架,使挡水板位于挡水板横梁的下方,与挡水板横梁为可拆卸连接,并将挡水链条分别焊接在挡水板横梁的下部,位于挡水板的两端。它的益处是安装快速,拆卸方便,还彻底解决了除鳞机因跑水进入加热炉,导致炉温不稳生产废品的难题,每年可创效260万元以上。该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
为了提高设备稳定性,保证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降低生产消耗,杨洪对所负责的设备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
2016年初,杨洪开始了对轧机冷却水阀改进工作,降低生产水耗。杨洪介绍说,csp生产线有6台精轧机和1台粗轧机的工作辊冷却水阀,由于各种原因,时常出现钢套断裂导致水阀内部卡阻,烧毁电机和驱动控制部件。7台轧机有6台都属于长期常开状态,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对轧辊辊型建立产生影响,并对带钢质量造成影响。
杨洪经过对水阀解体研究,制定了四项改进措施并进行实施:对导向铜条、固定方式、密封缸套进行改进,延长易损件寿命;改进损坏的密封、锥形密封缸套、密封压盖;改进水阀内部润滑方式,改用稀油润滑,消除干油结块和一侧堆积无法对传动机构润滑缺点,延长了水阀使用时间;根据csp厂水质的特点,调整开关扭矩的报警值,把全开和全关极限位置向内缩小。此项改进措施实施后,每天节水约3000吨,全年节约水耗约100万元。
■杨洪(中)介绍他自行设计制作的内窥镜使用方法
3
发明先进操作法,降低设备维护费用
杨洪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多种先进操作法,解决维护过程中的难点。
随着连铸连轧厂对薄规格和品种钢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辊更换频度增加。原有轧机提升导轨缸更换方法需长时停机更换并且费时费力、危险性高。如甩轧机势必造成部分钢种不能生产,造成生产秩序混乱。
杨洪介绍说,提升导轨缸作业工作面高,作业人员站位空间小,天车无法使用,施工难度特别大。他经认真查阅图纸,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作了专用安全平台,增加了作业人员站位空间,制作了专用更换工具改进液压缸搬运方式,制作提升了导轨本体拆卸安装工具,发明了提升导轨液压缸快速更换法,该方法实施使得提升导轨液压缸更换作业省时、省力、安全。
“该操作法消除了更换作业的危险因素,保证了提升导轨液压缸快速更换。”杨洪创新工作室成员李杰介绍说,而且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此先进操作法年创效326万元。
杨洪发明的“csp层冷内冷辊快速更换法”先后被河北省总工会和邯郸市总工会命名为“职工先进操作法”。
连铸连轧厂csp生产线层冷区输出辊道,用于输送热轧板带以及对其进行冷却以达到卷取温度,但时有发生辊道停转现象,既造成板带表面划伤质量事故,又影响了生产的有序进行。
“轧机出口有20支内冷辊,其上方是测量室,辊道距测量室底部只有80厘米高。受所处空间影响,用天车无法直接吊装更换内冷辊。”杨洪介绍说,因受环境限制,整体更换单联辊子需耗时5-6小时,双联辊及三联辊道更换耗时需10-13小时。如稍有不慎,还会造成整支辊道报废。
杨洪的徒弟自豪地说:“我师傅优化了对层冷辊道更换操作方法,且省时、省力,还先后被河北省总工会和邯郸市总工会用他的名字命名为‘杨洪先进操作法’。”
杨洪介绍说,由于吊点距辊道只有80cm,受环境限制无法使用天车,而使用普通倒链吊装又无法将辊道起升至合适高度。他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在不破坏倒链总体承重的情况下,将倒链有效起升行程改进为适合更换的专用倒链。虽然解决了吊高的问题,由于该部位空间狭小,正常拆卸工具无法使用又成为了“拦路虎”,又对原拆卸工具进行了改进。
杨洪发明的“csp层冷内冷辊快速更换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用专用拆卸工具拆掉辊道的固定螺栓,按照优化的步骤,用两个专用倒链吊起辊道后放到移出装置上,顺辊道方向拖出该装置。然后按照上述相反的顺序将新辊回装到位。使用该操作法最快只用1小时,节约时间5-10小时。
■杨洪(右二)在创新工作室给徒弟们讲解轴承故障检测仪的使用方法
4
责任与担当,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不怕底子薄,不怕学历低,只要爱岗敬业肯钻研,就能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回首一路走来自己的经历,杨洪这样总结,他希望自己能够带动更多新人成长起来,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2014年8月,以杨洪姓名命名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杨洪大型设备精密点检创新工作室”经过5年多时间的磨练,培养出了韩社军、李杰和牛宇等多名活跃在创新一线的职工,在机械设备、液压系统、电气设备等多个专业领域都颇有建树,创新成果达到百余项。
韩社军介绍,自己参加工作没几年,就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生快速成长为二档技术主管,得益于杨老师的培养。杨老师对技术不保守,对我们既放手、又严管,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杨洪在他的大型设备精密点检创新工作室与他的团队交流学习
“值得庆幸的是,工作室中除了韩社军,还有不少优秀的年轻人接班。”杨洪感到很欣慰。他说,刚参加工作两年多的燕山大学机械专业研究生李岭冲又是一棵好苗子。
1989年出生的、“杨洪大型设备精密点检创新工作室”成员李岭冲,承担着csp产线卷取区域打捆机、喷号机、取样剪等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在五六百度的高温下进行设备抢修,从来没有退缩过。他说:“我在创新工作室里学到的不仅是研究的方法,还有杨洪老师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他已获得了3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证书。
“取得的创新成果和获得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不能靠吃老本工作。”杨洪说,创新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扑下身子埋头钻研,才能收获成功。看来,杨洪又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前进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
■文/本报记者孙广军
图/本报记者胡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