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为天然气管道悉心“把脉”的“智多星”-m6米乐网页版
——记河北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运行保障部副经理林浩
发布时间: 2020-04-11 15:17:26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林浩,33岁,河北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运行保障部副经理。入职11年来,他从基层一点一滴做起,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熟练掌握本岗位业务知识的同时,参与、主持公司多项大型技改、科技项目、技术创新。其中,他协助主持的生产管理系统设备模块、无人机巡检及搭载激光检漏等项目均处于国内燃气行业领先水平,成果被多家燃气公司使用,取得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先后获得河北省国资委青年岗位能手、河北省设备管理优秀个人、河北省第七届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笔直的身材,一身蓝色工装,走路生风,33岁的林浩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个“战士”,说起天然气管道维护、维修、检定等专业知识的时候,他语速飞快,夹带一点点四川乡音,让记者的大脑一直处于“跟跑”状态。在同事眼中,林浩聪明能干,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践行自己工作职责的同时,不断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面,变“一专”为“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运用到公司设备和线路管理工作中,主持多项公司技术项目,带领大家攻坚克难,成为了行业“拓荒者”。
■林浩在应急指挥中心与同事进行系统操作
1
管道内检历练出
“清算”能手
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林浩从没想过,2009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油气储运专业毕业后,到天然气公司工作是这样的“节奏”。因为刚到公司报到,林浩就直接参与到京邯线管道内检测工作,一般情况6年左右内检一次,恰巧让他幸运地赶上了。
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畅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经过长时间的运行,管道内壁会残留液态烃、粉尘杂质、硫化亚铁等物质,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可能会加速管道内壁腐蚀、造成堵塞,埋下安全隐患。“清理管道内侧,会使用一个1米长左右的圆筒型清管器,我们称它为‘球’,将这个‘球’推入天然气管道后,‘球’被气流推动,将管道内杂质向前推动,并在接收站将杂质推出。管道清管结束后,再推入管道内检测器,内检测器上安装有探测片,发出电磁信号,将它推入天然气管道,就如同放进去一双‘眼睛’,检查管道内壁有没有损伤,有没有因腐蚀管壁变得薄厚不均,从而根据检测结果指导管道的检修工作。”林浩解释说。
看似简单的管道内检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难啃的骨头,林浩刚上班就尝到这个滋味。一条长达上百公里的天然气管道铺在地下,在管道上方地面每公里设置一个“mark盒”进行监听,当清管球在管道中运行时会向地面发生信号,检测人员在地面等待接收信号,当盒子发出“嘀”的一声,表示“球已通过此监测点”,而监测点位置则有许多不确定性。由于管道内不确定因素较多,造成“球”进入管道后,可能发生“卡球”“丢球”(信号传输不到)等问题,“有一次,我恰巧守到一个臭水沟边等信号,当时正值夏季,苍蝇蚊子直往身上撞,再加上浓浓的臭味,让人想吐。但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命,一直等到确定信号才能离开。”林浩正是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干劲儿,接受了近百次分段清管的“洗礼”,并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学习,摸清了其中的门道,成为了天然气管道内检工作中年轻的“行家”。
2014年12月承德高压管道准备投产,林浩作为投产小组成员之一挑起管道内检重担。高压管线的投产是一个较为危险的工作,管道天然气置换,会发送隔离球避免天然气与氮气混合,同时也检测管道通畅情况。由于承德地处山区,管道翻山越岭走势险峻,新建设的管道情况不明,投产通气存在泄漏、“卡球”等情况,加之天然气是易燃易爆气体,让此次投产存在较高风险。
本来就是个险活儿,可是,“发球”后,在某一个监测点,信号没有按预期出现,“‘丢球’了!怎么办?”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过去了,分布在管线上的监听人员依然没有确定“球”的位置,参与投产成员逐渐紧张起来。林浩和同事多次前往出现问题的“丢球”的疑似点,大家一起使用信号检测器一段一段寻找,就这样3天过去了,“球”依然没有出现。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林浩不断往返于线路沿线、首末站场收发球筒和会议室,参与投产小组多次讨论,结合以前通球经验进行分析,推测可能由于承德管道坡度较大,隔离器翻越困难,同时由于转弯半径小,发射器可能卡掉,导致无法检测隔离球位置的情况。最终,决定继续坚持采用大气量推球和集中放空引流的方式。在第三天快要结束时,伴随收球筒“当”的一声,终于将隔离球收回。在取出隔离球分析后,最终情况与林浩分析判断的情况几乎一致。
■林浩为工友讲解抢险车辆设备功能
2
人脑挑战电脑“算准”输气能力
如果说林浩在清管工作中的“算”凭借的是实践经验,那对于输气能力的计算,则是实实在在的一道“大型”数学算术题。
2010年冬季,我省天然气供气开始出现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状态,冬季气源缺口较大,可能影响民生用气。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准确计算出输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迫在眉睫。输气能力计算不能靠电脑吗?答案是肯定的。据了解,全世界极少数公司掌握成熟的“管网仿真系统软件”,能够准确计算出每一处管网的实时输气数据,非常精准。但是,国内仿真使用案例较少,前期调研及考察,后期模型搭建及修正都需要大量时间,而冬供准备工作迫在眉睫。“仿真软件计算继续跟进,实在不行,咱们先试试人工测算吧!先算出一版数据,渡过冬供难关!”公司领导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并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到林浩所在团队的手中。
2011年,他们开始计算京邯管线输气能力,涉及项目为京邯管线在不同工况、不同用户使用情况下的输气能力分析。由于京邯管线有多个进气口,多个用户出气口,计算管道输气能力需要搭建管道数学模型进行计算。那段时间,林浩如同“长”在办公室一样,套公式,细计算,有同事看见他着了魔般地算来算去,可他却感觉这些数字挺有趣。
就这样,通过小团队的计算,依据藁城邯郸段在现有用户结构,计算出了在不同进气压力下管道输气能力;后又增加了大量各地市调峰储气对管道的影响计算,测算出各地市的最大供应能力……此项计算工作持续时间半年,最终定稿报告达100余页。后来,冬供结束后的管道输气能力情况与计算结果对比,主要结论几乎一致。
为了将这种计算方法向行业内推广,林浩特别撰写《两端进气输气管段输气能力简便分析方法》一文,参加了中华煤气第一届青年工程师论文比赛,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获得了季军。随后,他又参加了英国燃气协会青年工程师论文比赛,拿到了优秀奖,在行业内可谓是一“算”成名。
■林浩为同事讲解调控中心系统
3
给企业管理插上“智能翅膀”
2011年,林浩到运行保障部任设备工程师,当起了管道设备的“保姆”。然而,“保姆”的工作并不轻松。2012年,在检查中发现线路主截断阀室和站场重要阀门集中出现内漏。“阀门投产时间不长,故障又集中在内漏,问题出在哪里?”这个疑问在林浩脑子里打转。由于情况复杂突出,运行保障部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多次现场诊断与处置,并维修更换,前后历时3个月。
阀门问题解决后,林浩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一边,这对作为设备管理者的他触动很大,使他对阀门的维护、维修和故障处置有了全新的理解。后来又成立了解决问题的公司专项小组,课题组编制了《阀门注脂咀的选取标准》,还修订了《阀门维护保养规程》,提出了全新的阀门预维护概念,将阀门保养周期从阀门投用提前至阀门出厂入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时时刻刻监测阀门的情况,做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而有效避免让阀门“带病上岗”。林浩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儿,真正成为公司阀门专业的青年专家。
2014年,林浩又独出心裁,为公司的设备制作了一个个条形码作为它的“身份证”,设备信息中采购名牌、维修、年检等信息一应俱全,并针对设备制定出一套评价表,运行人员通过“扫码”为设备进行“体检”,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打分,根据权重分配分值,最终得出设备的真实完好情况。这套新管理系统在得到领导肯定后,形成了公司所有设备的评价体系并且进行推广。由于操作简单方便实用,这个《一种天然气管网设备监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设备模块,林浩取得了国家级专利。
■林浩为工友讲解维抢修设备的维护、装卸等内容
4
开启无人机巡检全新模式
林浩从进入公司开始,就知道天然气管道巡检工作是个苦活儿、累活儿,不好干。尤其是由于管道埋在地下,时间久了,地上会“冒”出形形色色的建筑物,给巡检工作造成障碍。如果能飞在空中检测多好?林浩脑子里这一灵光闪现,让他兴奋不已。
说干就干,2016年开始,林浩团队开启了“无人机引进线路管理”的研究,经过反复琢磨实验,最终将管道gis坐标与垂起固定翼无人机飞行轨迹结合,结合图像识别,让无人机自动执行巡检获得成功,这是国内首次采用无人机对城区管网进行全面巡检。同时,将gis地理信息系统、线路管理系统、巡检系统等多个打通融合,形成了一套“空地一体化”的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体系。
就在大家为此安全管理体系叫好的时候,林浩却继续深挖无人机搭载平台,想将激光检漏技术引入无人机,尝试燃气管道的激光巡检。林浩知道,激光检漏作为燃气高效泄漏检测,如果仅仅作为地面泄漏检测,有些大材小用了。安装到无人机上,快速多次的激光扫街才能充分发挥激光检漏高效的特点,于是,他迅速行动,找到了中科院光机所的相关专家,一同攻克难关,并将继续开展创新项目试点。
无人机巡检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尤其是将无人与激光优势相结合,在对管网巡检的同时,同步检测管网泄漏,极大提高管网的保障能力,确保管网安全。无人机巡检项目让林浩“一飞冲天”,代表了国内燃气行业领先水平,成果被多家燃气公司使用。由于善动脑筋且踏实肯干,他成为同事眼中的“智多星”。
5
为打造“智慧燃气,智能管道”再出发
2018年,林浩升任公司运行保障部副经理,开始全面负责运行管理与信息化工作。林浩始终相信传统能源行业与科技相结合才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将“科技创新”“智能化”“信息化”常挂在嘴边。
2019年,公司总经理亲自牵头挂帅,启动调控中心及应急指挥中心智能化升级改造。作为项目推进者的林浩积极推动智能调控中心及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该项目从立项、调研、考察、方案、施工、验收、试用历时一年半。这一年半的时间,林浩以公司为家,费尽心力,因为他明白,这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科技创新项目。系统通过将管网仿真与智能调度结合,实时计算管网压力趋势,提前预测管网压力低点,准确沟通资源,及时调整输供气工艺,从而更加高效可靠地保障供气压力,让广大老百姓温暖过冬。
“这是邢台供气的情况,这边是邯郸供气数据……”看着公司智能调度管理平台的十几块液晶显示器“跳动”的数字,作为天然气人的林浩特别引以为豪。如今,林浩心中看到了一个更美的蓝图:随着技术进步,“十四五”期间,针对大中型城市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燃气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必将迎来一波全新的技术升级,在燃气基础设施上,大量物联设备将部署,借助5g万物互联,各类设备间互联互通,协同运营,逐步将管网运营监控由现在的全人工转变为人机结合的更先进的管理模式……
天然气燃烧的蓝色火焰已经成为林浩心中永远追逐的“圣火”,他始终努力奔跑,做那个勇敢的追梦人。
■文/本报记者杨艳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