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1/25发丝精度助力战鹰搏击长空-m6米乐网页版
——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21工厂机械制造专业首席技师李林
发布时间: 2019-12-28 16:39:41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李林,35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21工厂钳工,机械制造专业首席技师。从事工作16年,他专注于精密机械加工和工装设计,参与各类大型模具工装加工制造5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2015年,在空军航空修理系统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钳工组第一名;2017年,获得“石家庄市金牌工人”,主导的机加中心蓝天qc小组获得“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河北省金牌工人”,被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被评为空军装备部“金牌蓝天工匠”,“李林大师工作室”被评为“河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匠速写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机维修专用工具精度极高,质量关乎生命,李林就是专门研究生产这些工具的人。
他高高的个子,有点胖,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遇事从不急躁,师傅称他是最勤奋的徒弟,徒弟视他为最阳光的师傅。
他从事钳工16年,付出12年苦练基本功,使徒手加工精度达到0.003毫米;他突破极限,在一点一滴中不断提升“金属雕花”技能;他在尽头处超越,屡次攻克航修瓶颈性难题,为祖国战鹰保驾护航。
■李林教徒弟工装夹具的使用技巧
1
砸实功底 默默沉淀12年
“我这个徒弟啊,不是一般的勤快!12年,每当我端起水杯,里面总有我爱喝的茉莉花茶。”近日,70多岁的退休老人李江海将思绪拉到了十几年前。2003年,刚入厂的李林被分配到原机加车间模具工段,学徒一年,出徒三年,李江海2007年退休后又返聘回厂工作8年,李林心甘情愿给李江海扫了12年地,打了12年水。后来,李林自己当了师傅,他对自己的师傅依然不变。“只要我干活,这孩子肯定不走,一边给我打下手一边学习。我离开转眼功夫,就把工作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怕我着凉,就给凳子装上垫子。”李江海回忆被李林触动心灵的每一个细节。
在机械加工中,钳工是最基本的工种,涉及材料学、热处理学和金属加工学等多门学科,需要慢慢沉淀才能出活儿。李林跟随师傅从最简单的划线、去毛刺、钻孔、攻丝、研磨等基础工作开始学起。一天,李江海找了一大把将要报废的钻头给李林打磨,想以此试探李林的耐心。“每个钳工都会打磨钻头,但不是每个钳工都能打磨出理想钻头。而李林就可以。”打磨钻头非常需要耐心,涂上润滑剂施加压力,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李江海越来越喜欢这个来自吉林长春的小伙子,决定把毕生所学悉数传授。
严师出高徒。一天,李林在测量完零件后,直接用卡尺的脚尖在工件上划了一条线,立即招来李江海的一顿“臭骂”。
“卡尺是用来测量尺寸的,不是划线的,不按规矩使用,测量出现偏差怎么办!”师傅怒气冲冲地说。从没见师傅如此发火,李林内心触动很大。作为一名钳工,保护好干活工具,才能保证精度,才能出精品。体悟到这一道理后,他找来量具使用说明牢记要点,对所有的工夹量具都倍加爱护,每次使用卡尺、千分表等都轻拿轻放,生怕一点点磕碰导致精度降低,用完的高度尺他会赶快戴上护套。自己的工具柜里,样冲、把手、铁尖等各式各样的用具,也跟师傅一样摆放得井井有条。
工作中,李林是出了名的淡泊名利。“师傅啥活都让别人先挑,等别人都挑完了,他就把脏活、累活、难活全揽到自己手里。”徒弟康敏曾对师傅的行为非常不理解,而李林则告诉她,由难入简易,干活要从难的入手,要多琢磨。工作中,李林有一个“秘笈本”,加工什么活用什么工具,什么尺寸,加工步骤,他都一一记录在内。一次,一个8个小时的活儿,初次接触的李林干了两天多,工资也受到影响。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劝他挑点“合适”的活儿干,就连分活儿的人都觉得工时定得对不住他,想给他再找补回来点儿,可他却不以为意。
■李林与班组成员交流加工经验
2
一鸣惊人 在航修系统脱颖而出
在跟工作中的“硬骨头”打交道过程中,李林尝到了突破自我的喜悦,技术水平得到一次次升华,在单位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中多次夺冠。2015年是李林入职的第12年,这一年9月,他代表工厂参加空军航空修理系统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
“这个比赛,汇聚了航空修理系统里的精英高手,很多人是当地市区乃至省里多次参赛并获得名次的经验型、成熟型选手。我当时心里压力很大。”李林坦言。比赛前,他每天练习下料锉修余量,两手握紧钢锯,再用锉刀一刀一刀找平,这一动作每天要重复3万多次。手掌心磨出了大血泡,两手无法自然伸直,只能呈半握拳状态,吃饭时筷子不听使唤,剥好的鸡蛋常常掉到地上。由于长时间低头练习,到现在他都有点驼背。
充足的准备给了李林足够的底气,面对航空修理系统里的精英高手,李林稳扎稳打、不急不慢、精心操作,矩形赛件在他手中迅速改变着形状……原本6个小时的比赛,仅仅用了四个半小时就完成全部比赛内容,碾压航空修理系统里的精英高手,以优异的成绩摘得了基础钳工项目第一名的桂冠,有着国际大赛经验的教练都刷新了对李林的认识。在业内,可谓一鸣惊人!
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单这次比赛结束后,妻子就用针从他的两只手上挑出来一小堆的铁刺儿,手掌由于铁刺在皮肉中落下锈色而变得发黄。日常工作中,为练习研磨技术,他一得空就拿着废弃材料练习,反复“画”着“8”字,以此提升手感,时间长了,手指头老是呈下按状态,指头肚由圆变扁,无法回弹。长时间拿锉刀,手指部位起了泡、落了茧,起了泡、落了茧,慢慢不起泡了,老茧的地方开始一层层脱皮。
3
128次试验 攻克职业生涯最大难题
让战机重返蓝天,是航修人的使命。前两年,厂里接到任务,有一批战斗飞机需要更换起落架主撑杆接头(也叫“40接头”)。这一部件上有94个随机配打的孔洞,孔的位置不标准,角度和方向没有任何规律可言。如何将这些孔完美复制到新件上,难倒了制造厂家,也难倒了一大批维修人员。
“争取在你一生中做一次‘40接头’,千万不能做坏,上了飞机,就是大事,在空中不能修啊。”李林想起了师傅当年的谆谆教诲。“40接头”是飞机起落架根部的一个关键部件,连接着起落架和机身。此部件一旦断裂,起落架就有可能掉落,引发重大飞行事故。在师傅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只跟这东西打过一回交道,其繁琐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被钳工视为职业生涯的最大难题。如今,这一“难缠户”又被李林碰上,是挑战,亦是幸运。
“主撑杆接头分为左右件,94个孔的孔径为6至9.3毫米不等,有正的,也有斜的,角度各异,而且每架飞机与每架飞机情况都不一样。新件必须与原件完全吻合,公差要求在0.01毫米内,如果其中有一个孔在复制过程中大于偏差,整个接头就可能报废。”李林说。在整个工装试制过程中,配制环氧树脂粘接混合剂的比例尤为关键,浇注工序繁琐,配置比例极难掌握。
“我先根据书本知识将5种化学材料按照比例调配混合在一起。待样件凝固后,检测硬度和强度。”李林印象十分深刻,胶液凝固强度和硬度直接关系到孔的走向。为了更快调配出理想比例,数九寒冬,他吃住在厂里,白天调试好,夜里再晚也要爬起来看效果。不合适,就再调试。然而,一连做了上百次试验,仍没有一个样件达到理想标准。
康敏见证了师傅李林的执着。“当时,师傅带着我们钳工组去攻关。胶液有毒,师傅每天接触,导致头疼恶心,手上的皮肤因过敏发红起疙瘩。有一次不小心把胶液弄到了头上,用水冲完后发现头皮都变黑了。他不让我们碰胶液,而他自己却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在康敏眼里,李林是她见过最单纯最阳光的人,时刻保持微笑,他不仅对徒弟倾囊相授,还对其他青工有求必应,主动把自己的加工方法和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
历时半年,在第128次试验中,李林终于通过了“40”接头换装模具的最后关口,94个特异孔洞被完美复制,修理周期由60天压缩到7天。如今,厂里用此方法成功装配了近百架飞机,已经创造了1.2亿元的经济价值。这套工作方法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后来,李林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兄弟单位。
4
挑战极限 助力战机砺剑苍穹
飞机是一种高科技装备,有人或许认为飞机修理也应该是机械化、自动化的,实际上飞机修理是一个传统的手工作业。一架飞机由几百万个零件组合而成,绝大部分零件由钳工加工生产出来。一个零件如果有问题,就会像一个马蹄钉灭亡一个国家一样,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比如,螺钉上有保险孔,钳工如果在制造中漏打了孔,这样的螺钉如果装上飞机,飞行过程中飞机产生振动,就会造成螺钉松动脱落。若在进气道附近,则可能打伤发动机,若在其他地方,则可能造成脱落、堵塞或位移,引发事故。
在精密件加工领域,李林不断挑战极限。一根头发丝的平均直径约0.075毫米,李林加工的零件精度能到0.003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5!
伺服作动器液压阀套用于某新型战机,是飞机操纵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阀套和阀芯的加工精度要求为0.003毫米,目前使用智能加工设备还无法实现,在加工时,必须通过手工研磨完成。
李林给记者科普,一般机床的精度是0.01毫米,机械设计研磨多少次、多少分钟,规定每次研磨量0.01毫米,机器会因为磨料磨损、本身损耗,慢慢地就达不到0.01毫米,加了新的磨料可能就会超过0.01毫米。当产品精度要求在0.003毫米时,就超过了机床的精度要求。机器没有感触,只会按着设计好的路径去走刀,一刀下去,要么精度达不到,要么超差,中间的尺寸加工不出来。而手工操作则可以通过手感感知,通过改变手法、行程、力度等方法,经过日积月累反复练习,找到一个平衡点,形成肌肉记忆,慢慢就能找到规律、形成习惯,达到想要的效果。通过锻炼把主观的想法变成肉体的记忆,成为一种本能。这些是机床无法达到和取代的。
李林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用精湛的技艺小心呵护大国利器,助战机雄鹰利剑苍穹。在16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多项发明专利成果解决了战斗机维修中的瓶颈性难题,创造了巨大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曾历经上百次撞锤实验巧制工装,解决了飞机鸭翼难以拆卸的难题,将原工作周期由7天缩短到半天;他开创了“双螺旋扭簧加工法”,解决了异型镜面双螺旋扭簧类产品加工合格率低的问题,使零件加工效率提升了50%以上,填补厂内此类加工方法的空白,预计年产能提升200%。
作为航修人,保证飞行安全最重要,要对国家负责、对飞行员生命负责、对工厂负责、对自己负责。李林说,把自己手里的产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不让一个有瑕疵、有隐患的产品上机,这就是他理解的航修工匠精神。
■文/本报记者周斐 通讯员吕百艳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