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明:在弧光闪烁中“焊亮”梦想-m6米乐网页版
——记河北省劳动模范、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部槽分厂高级技师王万明
发布时间: 2019-11-16 15:03:29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王万明,2006年毕业于张家口市机械工业学校。靠着坚强和毅力,他从一名技校生一步步成长为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部槽分厂焊接工段机焊二组克鲁斯焊接机器人机台长、高级技师,先后获得“国际焊接技师”职业资格及“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煤集团技术能手”“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工匠速写
弧光闪烁、焊花飞溅。走进机器轰鸣、钢铁林立的中部槽分厂,王万明熟练地操作着焊接机器人,引弧、收弧、打底、清渣……眼前的王万明成熟而自信,是厂区公认的电焊“老师傅”。从手持焊枪到熟练编程,从车间班组到比赛现场,从练就“金刚钻”到创新焊接工艺,每一步都一丝不苟,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这是王万明的工作常态,也是他用行动诠释新一代技术工人的青春“主场”。
■王万明对中部槽中板进行焊接前的预热工艺
1、新时代技术工人大有所为
2004年9月,王万明从一名“种地娃”走进了张家口市机械工业学校,成为了一名技校学生。深知种地苦的他,放弃了司机、数控操作等热门专业,选择了最苦、最累但好就业的焊工。
为了改变命运,王万明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2006年6月,王万明以优异成绩来到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部槽分厂焊接工段机焊二组一名普通的焊工。
一把焊枪、一个面罩、一身汗水……焊工是个辛苦活,要练就一手过硬的焊接本领,必须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的艰辛。“焊槽子这事简单,谁都能焊,但要想把槽子焊好、焊精,你必须要付出努力!”师傅赵燕的话语,王万明至今仍记忆深刻。于是,40多度的槽子旁边,弧光照亮了他黝黑的脸庞,眼涩了,他就闭着眼回想着焊接的每一个动作;手酸了,他就放下焊枪,拿起书本或者老师傅的笔记;腿麻了,他就站在老师傅的旁边认真观察每一个动作……本来应该三个月出徒,结果聪明肯学的王万明一个月便出徒单干。
有一次,单位接到某型号中部槽焊接任务,工期短不说,焊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面对严格的质量要求,王万明认真研究焊接要求和焊接参数,并对焊槽等具体焊接部位进行测量,最终针对此批中部槽的特点,从预热、焊接、控制层间温度、保温再到打底、填充、盖面、底板一整套工艺熟练完成。试验焊接当天,只有王万明一人的焊接中部槽通过了超声波探伤完成交检,而且做到一次交检合格。这件事后,身边的同事对他刮目相看,就连师傅也对他连连称赞。
年度“质量标兵”、创新焊接工艺、“玩转”焊接机器人……一项项骄人的成绩,使王万明逐渐成为中部槽分厂的生产技术骨干。但是,他也深知仅有熟练的焊接技能,没有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工作之余,他自学了《手工电弧焊》 《氩弧焊》《气焊》《埋弧焊》等内容,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2017年中部槽分厂开设了月生产中部槽擂台榜和月度质量榜,从擂台榜开设至今,王万明始终没有离开过前三名,并且连续三个月稳居擂台榜榜首。仅2018年,他完成中部槽焊接435.2节,累计焊接6528米。
“一流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有一流的高科技人才,更需要一流的技能人才支撑。”采访中,早已褪去青涩的王万明尽显大方自信,“实现‘中国制造2025’蓝图,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要我们千百万产业技术工人为之努力奋斗,需要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的技能人才贡献智慧力量。”
■业余时间王万明在创新工作室里进行学习
2、从传统手工焊到智能机器人时代
“面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迎合新时代的发展,才能在中国工业变革之路上勇挑重担。”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王万明始终明确着自身定位。
而这源于2008年,一项技术革新的到来:张煤机公司为适应企业快速发展要求,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进了一台德国产的克鲁斯焊接机器人。“机器人焊接质量远远高于传统手工焊接,且焊接数量也是传统手工焊接的2倍之多,焊道成型美观、漂亮,成为了当前焊接工艺的‘新宠’。”回想起刚刚接触焊接机器人时场景,王万明仍历历在目。
全新的机器、颠覆性的技术、纯英文的操作说明……经过研究,单位最终把焊接机器人的操作安排在了王万明所在的班组,并成立专门的机器人焊接组。面对新任务,除了激动和新奇外,王万明并没有感觉到多大的压力,因为有师傅带着,他跟着操作就可以了。然而,作为组长的谢师傅突然因身体原因提前办理离岗手续。独立操作焊接机器人的重任瞬间落在了王万明身上,他有些傻眼了,但更知道接下任务意味着什么!
“世上没有学不会的技术。”王万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硬着头皮上,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用最快的时间熟练掌握电焊机器人的操作。“英文口令它认得我,我不认识它。”回想起刚开始接触电焊机器人的日子,王万明仍能瞬间回味起“万事开头难”的艰辛。
每天早上5点钟,王万明就趴在被窝里,一手拿着机器人的口令操作书,一手拿着中英文翻译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一句话一句话翻译,对着编程控制面板,逐个词条进行比对,并把所有翻译比对后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有空余时间就拿出来学习。设备说明书的问题解决了,但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接踵而来:中部槽中板每一批厚度不一样,电流电压参数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调整不准确焊接就会出现焊接面不平整、不美观;分厂电压不稳时,设备突然性断电,机器人外部轴数据丢失,造成机器手臂停止工作;焊接编程中,一个符号的输入错误都会造成设备的不正常工作……像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而且每天发生的问题都不一样。就是在这样一点一点的学习、一次一次的尝试中,王万明凭借日常焊接知识积累和对焊接机器人操作的钻研,在设备验收后当月就实现了产能。
如今的王万明,已独立编制了30多个产品焊接程序,先后完成中部槽开天窗、抬高变线槽体等高难度焊接工艺的试制。对于焊接机器人,更是早已摸清、识透,是公司为数不多掌控焊接机器人操作、编程、维护和运用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并取得克鲁斯公司颁发的机器人二级编程证书、国际焊接学会颁发的国际焊接技师证书。
■王万明和工友们认真研究图纸尺寸和工艺要求,制定可行的焊接程序
3、练就“金刚钻”玩转焊接新工艺
从“铁疙瘩”到“艺术品”,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参加工作以来,王万明深深地将“要把产品做成艺术品”印在心里,也实践在每一次焊接中。
2016年11月,在完成某单位中部槽焊接任务中,中板、底板厚度不一,焊接层数多,对接焊缝多,内部质量难把控,焊接难度较大。
在生产过程中,王万明迎难而上,创新实施了提前预热、两层打底、小电流、偏槽帮、快速焊等焊接工艺应用于中部槽的焊接生产,焊道平整、无杂质,内部质量一次探伤合格率100%。这一焊接工艺创新填补了中部槽领域的空白。
“将炉温始终保持在200℃,可以确保出炉温度不低于150℃”“这样调整一下焊枪角度,可以确保焊接质量的情况下使焊道更美观”……王万明的笔记本上,精细记录着每一个焊接步骤。
“对于以往的中部槽,打底一层就可以,但该单位的中部槽打一层底,结果出现探伤不合格的问题。”审视着眼前的焊接产品,王万明不时回忆着:经过连续数日的摸索、实验,最终发现症结就在于60毫米的中板太厚,导致机器人焊接时与打底层融合不好,探伤必然不合格。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阅历,使得王万明很快就找到了化解难题的办法:预热温度提高到200℃,层间温度控制在150——200℃之间,从而减小内应力;调整焊枪角度,及时减小电流,焊丝如何摆动等一系列举措使打底层从一层变为两层,融合效果好,探伤合格率100%。当用户厂家的监理人员看到如此高质量的中部槽时,立刻竖起了大拇指,对王万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表示钦佩,对他那精湛的焊接技艺赞叹不已。
在参与某矿业输送机配套中部槽生产任务中,王万明认真优选焊接参数,调整焊枪角度,焊丝如何摆动等问题,制定了针对性方案,应用于中板和底板的焊接生产,焊缝外观成型美观,质量稳定,内部质量一次探伤合格率100%。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制造周期。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过硬的技能技术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不仅使王万明在生产一线攻坚克难,而且助他在各类职工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屡获殊荣,成为公司青年职工的典范。2014年,参加张煤机第四届职工技能运动会气体保护焊比赛,获得金奖;2015年,参加中煤集团公司举办的焊接技能大赛,获得第二名;2017年,参加张煤机第五届职工技能运动会机器人焊接比赛,获得银奖……“这里,虽然没有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却有着和战场上一样的紧张气氛;这里,虽然不是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却也是一场展示技能的激烈比拼……在迸射的火花中,在不绝于耳的‘呲呲’声中,焊枪翻转、焊丝游走,零散的零部件快速变成了精明的样品。”在王万明的笔记本上,他摘录着大赛后的记忆和感受。
■王万明对新产品进行焊接前的程序编程
4、做好传帮带发挥团队合力
“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截至目前,王万明先后四批为分厂带出了8名电焊工,现在都是分厂焊接一线的技术骨干。
2014年,分厂成立了焊接工艺创新工作室,王万明成为其中的一员。王万明和工作室的10名成员,以提高焊接品质为目的,重点针对公司中部槽的焊接质量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和工艺改进,先后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2项,对新材料可焊性的试验22次,试验新板材6种,在提高中部槽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上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本人完成的《中部槽机器人ф112高强焊丝打底工艺的试验及研究》技师项目被评为张煤机公司年度优秀技师项目,本人也被评为优秀技师,《140/03zc中部槽焊接工艺技术攻关与质量控制》被评为公司年度优秀技师项目。
焊接机器人是集体作业,作为机台长,王万明和他的工友们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他们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和相互配合的默契。他们喜欢琢磨善于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机台的活儿,在王万明的带领下,大家总能绞尽脑汁想出如何改进焊接方法和程序,提高焊接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班组多次出色完成分厂的焊接任务,全年生产总量位居分厂前茅,2014——2018年连续五年被授予公司“先进班组”荣誉称号,王万明也先后被评为公司优秀班组长、公司劳动模范、集团先进工作者、张家口首届大工匠、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十年磨一剑。王万明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国际焊接技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一代技术工人的坚持与梦想。“我们都是追梦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只有不断奋进,激发自身最强的创造力,才能为整个时代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王万明这样坚信着。
■文/本报记者高会坡 通讯员李惠峰
图/本报记者韩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