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向新:塔吊“焊匠”的“焊水”人生-m6米乐网页版
——记廊坊中建机械有限公司起重机械制造部铆焊工段段长韩向新
发布时间: 2019-07-06 16:20:36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寻访河北大工匠——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人物名片
韩向新,男,1978年11月出生,廊坊中建机械有限公司起重机械制造部铆焊工段段长。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一线工作19年,担负部门上下支座、塔帽、平衡臂等十几个部件的铆焊工作。他发明的变位机旋转制作塔机支座圈缝焊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20%;塔机配重吊耳工艺可提高生产效率30%,使制作成本降低50%。
工匠速写
皮肤皴糙,双手筋骨虬张。这是韩向新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多一天用掉4000米焊丝留给他的“纪念”。
身材颀长的他,一身工装上“安全员”的红袖标很扎眼。他语调不高不急,似乎没有值得着急的事。也许只有谈起亲手制作的起重机械,才值得他“上心”。他记得自己焊接过的塔吊所有细节,能具体到每一天、每一个细节。
为了核实每一个数据,他会立马找销售部门,调出原始资料,来确定自己的记忆是否分毫不差。或许这种严谨、仔细的工作态度,才是点燃他19年“焊匠”生涯的“引线”。
■韩向新进行吊装部件盖板作业
1、技校尖子生的3次择业路
1978年11月,燕山南麓唐山的一个小村庄,农户韩家长子诞生。或许因为向往新生活,取名向新。
韩家地处半山区地区。父母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养活一家人。每年都是靠天吃饭,有时辛辛苦苦一年,也得不到好收成。
韩向新还有一个弟弟。为了能尽早工作,减轻家庭生活负担。1995年,韩向新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选择去了省级中专——唐山建筑工程学校学习,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韩向新回忆,当时这个专业是热门专业,好就业。
3年技校苦学,1998年,韩向新以全年级第6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正当他憧憬着可以给家里交工资时,现实给他当头棒喝——社会变迁,就业风向变了。
就业热门变冷门,韩向新毕业就失业了。心情沮丧的韩向新,还要面对村里人的奚落,“看看,上学有什么用,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这不又回家来了。”
要强的韩向新决定去家附近的建筑工地试试运气。好歹也得先把自己的伙食费挣出来。
专业是否对口,早已抛之脑后。在工地上,韩向新的工作是搅灰、搬砖。“就是工地上的小工。有把子力气都能干。”只有看到“大工”砌出来的“二四墙”“三七墙”,韩向新才恍惚有种回到学校学习时的熟悉感。
转眼两年过去了,2000年6月,韩向新终于盼来分配的消息,来到唐山中建二局建筑机械厂。遂了心愿的韩向新,仿佛又找回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感觉。
然而这是一个散装水泥运输车的机械类制造工厂,依然与他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可回想起两年来的种种遭遇,韩向新最终决定,从头学起,毕竟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
2000年6月4日,韩向新第一天上班。最先接触的是手把焊接,“刚开始比较新鲜,当然也有点急于求成的心态。”韩向新说,“按照师傅的指点,用一些边角料在铁板上练习焊接。”由于不熟悉,手忙脚乱的韩向新,被电焊弧光晃得双眼朦胧。晚上躺到床上一闭眼,感觉眼疼,而且越来越疼。慢慢地,眼珠一动,跟针扎似的,不停地流泪。
韩向新心生恐惧,“这刚上班,不会得了什么怪病吧。万一瞎了,就干不了活儿了。”同宿舍师傅告诉他,电焊打眼了,用毛巾冰敷了一夜。第二天韩向新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缝,眼皮红肿,看什么都重影。两侧脸颊火辣辣疼,用手一摸,皮肤很疼。这是被弧光灼伤了。过了两天,脸皮粗糙,好像寒风皴皮一样。慢慢地老皮变黑,一点点掉落,露出新皮。
即使这样,韩向新从未耽搁过一分钟练习时间,数年如一日地坚持,韩向新皮肤皴红、双手筋骨虬张。为了提高手端焊枪的稳定性,韩向新每天要用10斤重的哑铃锻炼十分钟。而这几年的付出,也让韩向新熟悉了产品的制作工艺,焊接技术得到公司的认可。2005年6月,他被任命为铆焊班长,全面负责水泥罐车制作。
正当韩向新工作渐进佳境时,择业的选择再一次摊在面前——2012年,中建二局在廊坊成立廊坊中建机械有限公司。唐山厂区整体搬迁至廊坊。“如果不随公司搬迁,即将失业,得重新找工作。如果去廊坊,面临孩子幼儿园入学、住房、户口等一系列问题。”4月24日,怀着忐忑而又有些憧憬的心情,韩向新来到了廊坊。
■韩向新为徒弟讲解技术要点
2、厂区搬迁崭露锋芒
这一次,依然如旧,面临新的挑战:公司筹建塔机事业部,一间办公室、三五兄弟,架子就算搭起来了。刚上班,生产经理就给了韩向新一沓图纸。让他们参与qtz7033塔式起重机试制工作。“这个塔吊,臂长70米、吊重3.3吨。我们几个‘门外汉’开始研究制作平衡臂配重安装架。”韩向新说。
熟悉图纸、了解各部件的连接与功用,分析制作工艺,经过与技术员和老师傅的交流,完成配重臂的制作。“此次试制工作,让我们对起重机械有了初步的技术积累。目前最高的起重机臂长75米,吊重2.6吨。一台起重机,大小部件几十种,若具体到各种型材将近2000种。黄豆大的铆钉得要五六十个,12米长一吨多的角钢也要40多根。连接这些部件的上千道焊缝,都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焊接成型。”韩向新说,“最多时,我们一天连续焊过11个小时,一盘工业焊丝40斤重,2200米长,一天能用两盘。”
由于公司生产结构调整,2016年公司要求7至10月制造部对现有场地进行搬迁,而此时恰好是起重机械制造部合同交付需求的旺季。搬迁工作将对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制造部统一部署,既要保证发货任务,又不能耽误搬迁进度,对韩向新他们班组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挑战。
工期就是命令,韩向新他们根据产品特性、生产周期、合理安排时间。白天正常生产,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搬迁,严格控制生产节点,统筹安排工期进度,固定设备的搬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需要预先规划、定位、打基础。然后养护、调试等多个工序。韩向新带领班组所有成员进入加班模式。连续奋战40多天没有休息,8小时工作时间变成10小时甚至12小时。
离搬迁最后一天的9月14日,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车间的吊车采用多车共线运行的供电模式。西侧需要拆除吊车,必须整体断电。东侧的吊车也不能用了,可还有最后两个支座没有焊完。每一个支座重达数吨,人力所不能及。
韩向新经过思考,想到可以用5吨叉车把支座放到变位机上,就位装卡。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叉车太笨重,微调就位很麻烦。韩向新只好亲自指挥司机操作。
“前进一点,左打轮。好,还差3公分。不行,重来吧。后退、向右一点……”如此重复了5次来回调整,终于将工件准确放置在设备上,装卡焊接,等最后一个工件焊接结束后,夜黑如墨,时针指向晚上10点。
经过合理安排,变位机13天就恢复生产,比预期缩短整2天时间。同时生产任务也圆满完成。搬迁完成后,韩向新他们班组的工作场地比之前缩水了三分之二,但生产效率却有了明显提升。2017年韩向新所在班组生产产值比上年增长20%,2018年较去年再次大幅度增长。
3、助力中建机械走向海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距离中国1.4万公里的吉布提港口,维和部队使用的拼装式箱式房投入使用;在澳大利亚,qtd5522塔式起重机首次申请并顺利通过澳洲塔吊注册,取得《塔吊设计注册证书》;在毛里求斯圣皮埃尔科特多沃综合体育中心项目,中建机械自主研发的qtp7020塔式起重机顺利完成安装验收……
如今,在“一带一路”众多超级工程中,已经离不开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工程机械市场却是“洋品牌”的天下。对于这种变化,韩向新感同身受,因为他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韩向新说,他们制作的第一台海外塔式起重机是qtd5522型塔机,2016年这台涂装“爱德蒙黑色”的塔机,一度成为澳洲基建工地上最惹眼的塔机。“该公司logo是黑色的,我们专门把它涂成黑色。只要一看到这台黑色塔机,就知道是中建机械出品。”韩向新说。
制作前,澳洲客户提前来公司考察。对制作工艺、质量提出了严格标准:焊接公差不能超过0.16毫米,每条重要焊缝要探伤检验,焊接前需要将钢材中水分析出,增加焊缝质量。而且,澳方规定整个工期只有90天。
“时间紧、任务重。接了这个活儿后,仅技术方案就来回改了10次。塔吊外观油漆颜色也讨论了3次才敲定。”韩向新说,面对全新开发的塔机型号,高标准的质量要求,首要任务是制作部件的制作工装、模具要在图纸公差范围内。
“上支座a字撑的结构精度要求高,焊接前还要用焊枪烤钢材,直到钢材表面渗出水分才行。之前10分钟能完成的一道焊缝,现在至少需要25分钟。”韩向新说,“为保证第二天机加工电机孔一直加班到凌晨3点,从下午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中间只吃了一碗泡面。”
“焊接有时全凭记忆,根据弧光、铁水色泽、焊缝状态来随时调整焊接手法。”韩向新说,“例如,焊接时如果有气孔,铁水会略微往上翻。这时就需要用磨光机、气爆机处理掉气孔,重新焊接。”
经过全体班组成员不懈努力,终于在合同工期内完活儿。这台塔机装货发往海外时,韩向新他们专门为这台塔机送行,“这台塔吊不仅凝聚着兄弟们3个月的心血,更是中建机械走向海外的‘形象代言’。”韩向新说,“数月后这台塔机屹立在澳洲大陆,因为产品过硬的质量,这家公司成为我们公司产品的澳洲独家代理商。”
采访中,韩向新表示,在塔式起重机的各个部件中,上下支座是核心部件。它是塔机各个部件的连接中心,荷载集中,多向受力,结构复杂,对制作尺寸、焊接质量要求比较高。由于要连接圆形的回转齿圈,所以上下支座都有一个圆形围板。制作时需要用卷板机卷制成圈形。
由于卷板机的机械特性,钢板两边各有30厘米左右,无法卷成弧度。为达到围板弧度,需要将钢板依照图纸尺寸加长50厘米左右,卷制完成后,将这部分钢板切除,拼焊成符合图纸要求的整圆。“之前采用的方法,滚圆很费劲,焊接时还要用千斤顶辅助。而且仅切掉丢弃的这些钢板,1年累计起来都够制作10台塔吊用了。”韩向新说。
韩向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间。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将材料按照图纸尺寸下料,“卷制时减少围板的圆弧半径,然后在卷板机上将板两边拼焊在一起,再进行一次卷制校正,保证拼接时的圆弧弧度。这样虽然节省原料,但对焊接手艺要求很高。一旦焊接失败,整块板就废了。”
在支座拼对时,将圈板的拼接缝摆在一板位置,以保证结构强度。改变工艺后,每个支座可节约板材50千克,批量生产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20%以上。之后,韩向新还根据变位机自动旋转的特性,研究出自动焊接围板工艺,部件一次装卡到位,连续焊接上下多道圆形焊缝,提高了产品质量,减轻了同事的焊接劳动强度。
■文/本报记者郭成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