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良:背着电脑下矿井矢志中国创造梦-m6米乐网页版
——记开滦集团吕家坨矿业公司机电科电工班副班长张春良
发布时间: 2018-10-13 14:24:13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张春良现场调试plc控制设备
人物名片
张春良,47岁,开滦集团吕家坨矿业公司机电科电工班副班长、高级技师,“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发明的“优化负800装载自动信号控制方式”每年为企业创效560余万元;他通过自主研发,对负950风泵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实现了地面远程实时监测、控制功能;他主导研发的采掘运输工作面集中控制系统,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每年综合创效累计达到910余万元,在全公司范围内得到应用推广;他研制的“自动烘干机”,让矿工们告别了穿着湿衣服下井的历史。
人物速写
干净的工装和肩上背的笔记本电脑包,刷新了人们心中满身煤灰、手拿镐锹传统的矿工形象;初中文化的底子,却通过自学编程,取得了ascs交直流提升机电控系统认证工程师证书;为了公关技术项目,公司组织旅游,他却捧着书看了一路;为了提升业务知识,他用两个月时间,与“天书”似的电器线路图“死磕”,直到能熟练地说出整个运行过程;价值几百元的小元器件,经他研发自主生产,造价只有10元,一年为企业省下8万元。
■现场演示自主研发的掘进工作面自动化系统
1、背着电脑下井的“智慧型”矿工
如果你在开滦吕家坨煤矿看到一个背着笔记本电脑下井的矿工,那一定是张春良,不会有第二个人!当他手捧电脑,站在设备跟前熟练地调试设备控制程序时透出的自信与笃定,很难让人想到,这个如今的企业“技术大拿”,曾经是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普通煤矿工人。
1989年子承父业的张春良到了吕家坨矿业分公司,“当时单位分配我去做铸造工,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岗位了。”张春良告诉记者,“1992年因为学历低,所以我申请上了中专,学习了电工专业。1995年,根据公司调配,维修大型设备,成为了一名电工。可到了新岗位一看,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设备太先进了,学习的知识远不够用。”
为了尽快掌握技能,师傅处理故障时,张春良都会把设备名称、型号、故障部位、原因、操作程序、相关原理分析等详细地记录下来。迄今为止,他已累计了十几万字的笔记。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研读专业书籍上,常常挑灯夜战。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面对看似天书的电器线路图他就能熟练地说出整个运行过程,很多人都惊讶地不得了,就连师傅也夸赞他是好样的。
“当时,设备图纸都是英文的,只能抱着专业大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为了翻译好,我下班也不回家,就坐在车间研究图纸。晚上遇到困难,骑着车子就去敲老师傅家的门请教。”张春良称,只要是看专业书,其他人基本上没法打扰到他。“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咱学历也得跟上去,随后,我自己联系函授学校,一到礼拜天就背着小书包去上课,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学历。”张春良笑着说,经过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自己终于成了一名“老技术员”,把电控系统都吃透了。
■张春良经常将遇到的技术问题记录在册
2、为学技术着了“魔”
“啥也不喜欢,就是搞钻研,那些机器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说起张春良,工友就这一句话。
一次,公司组织大家旅游,别人玩得兴高采烈,他却抱着一本书看了一路,心里啥时候都放不下技术研发。在张春良的心中,矿井安全生产永远占第一位。“只要井下需要他,他总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公司领导给张春良的一致评价。
2004年对张春良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得了公司的技术状元,待遇好了,干劲儿更足了。其次是采煤设备开始进行国产化改造,以往的进口设备坏了维修花费特别大,而且维护也不方便。从中我接触到了plc技术。”张春良称plc技术相当于电控设备的“心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编程,完成工作。“因为不能总在厂子里待着,所以我特意买了电脑,这样在家也能研究了。”
刚开始接触plc时,自己看书看不懂,他就在书上做上标记,等厂家技术人员过来时,便抓紧时间虚心求教。在技改研发过程中,经常碰到自己从未见过的问题,他只好打电话到上海、江苏等厂家,向技术人员请教。“打长途漫游电话,有时候一说就挺长时间。我倒不担心电话费,就怕把人家问烦了。”张春良笑着说。
随着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2007年张春良开始管理新老两个井的提升设备。“提升井除了运煤、运物,还要运送工友,在八九百米深的井下,如果人被困住,那是相当危险的。”所以保证安全提升是张春良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两个井的设备型号都不一样,意味着要学的知识更多了。
一次,张春良负责的一新副井车房监控器突然出现故障,造成绞车紧急制动,影响了正常提运。当时,值班电工处理了一个多小时还是不能处理好。紧急情况下,区科值班人员拨通了张春良的电话。他在家闻讯后,立刻赶到现场,依靠经验仅用了十分钟就将故障处理好。还有一次,新副井液压站突然不能正常使用了,正当需要提升人员上井,可以说情况十分紧急。当时,值班电工已进行了设备故障排查,但是没有发现故障点。正在参加培训的张春良被火速招到现场。他通过电脑对plc程序进行在线检测等一系列分析后,发现是因安全继电器损坏造成的。张春良迅速进行了更换维修,用了几分钟就恢复了矿井提升。
■张春良讲解煤矿井下技术创新项目的推广应用
3、从工人练成“专家”
如今的张春良完全可以做一名安枕无忧的老师傅了,可他偏喜欢挑战。2013年,在他的建议下,公司协助成立了plc创新工作室,专门研究、维修和改造公司的设备。“如今大环境不太景气,咱不能总是老想法,想活就得靠创新、靠科技,于是我瞄上了自动化改造。而且既然被评为公司劳模,咱就得多想一些、多做一些,更多地回馈企业。”
爱钻研的张春良每次在井下总能发现别人察觉不到的问题。一次井下维修工作中,他发现主井提煤中定量斗关闭时间是可以控制的,“每次提一勾煤是3分48秒,通过改造每勾可节省2至3秒,每天至少可多提1勾煤,粗略算一年就能多提升1.4万吨煤,为公司创效就可达560万元。”
在张春良眼里,技改创新是企业创效创收的一把“利剑”。采访中,他拿出一个直径2厘米类似电线的产品,产品一头是一个金属块,“这个是传感器,市场上要410元一个,如今我们可以自主生产,造价只需10元,一个小零件企业一年就可以省下8万元,现在工作室尽量研究各种产品,可以自行生产,最大限度节约成本。”
在张春良的工作室里,记者看见一地的电器产品,有些杂乱。他笑着说,“别看这像个杂货铺,但很多技术都是在这里研究出来的。”张春良称,现在他的业务已经拓宽到了井下采区,不单单是维修了。通过工作室的创新钻研,如今公司采面基本实现了集中控制,“以前操作4部设备需要4个人,如今只需要1个工人。一个工作面一年就可以给公司省下30万元人工成本。”
不光是利用技术,张春良开始尝试创造技术,“我们有两个井下空压机房,其中一个保护器总烧坏,这一台机器就要几十万,保护器也要几千元,厂家来了也没办法,硬是用电缆和传感器等零件连接上,其实这种方法早已不先进,几百米的电缆和零件完全可以用两根485通讯线解决问题。”张春良回忆说,这种情况下,厂里将另外一个空压机房的自动化交到了他的手中,大年初三开始忙活,有时研究不出来真是吃不下饭,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完工了。连厂家都劝他说:“老张,你再这么研究下去,我们就要饿死了。”
■现场为徒弟们传授提升机液压站控制技术
4、严苛师傅带出优秀的徒弟
“师傅对我们要求太严了!”这是徒弟们对张春良的一致评价。不过,他们对师傅除了敬畏,更多的还是佩服。今年28岁的赵鑫园就是张春良带出来的一个“高徒”,在集团首届技术运动会大赛上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2015年,在唐山市煤炭行业青年技术创新技能大赛中,经张春良的培训,有六名进入了矿井维修电工前十,其中赵鑫园和王宇分别获得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
“有时候半夜设备坏了,别人鼓捣半天修不好,给师傅打个电话,他几句话就能听出问题出在哪儿。这些都是师傅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他勤于学习爱好钻研的结果。”王宇告诉记者,日常工作中,师傅要求他们随身带个小本子,遇到分析技术难题时就立刻记录下来。开始时大家都不习惯,认为用脑子就能记住,况且干着活还要腾出手来往本上写,太麻烦。直到有一次他在师傅家里亲眼看到了师傅自己多年积累的一箱子“小本子”,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师傅对他们严苛要求的背后,是希望将自己的一身所长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他们,为公司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近两年,张春良看到,随着采煤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利用plc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对青年职工因材施教,重点培养。2016年至2018年为公司培训60场次共计132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障率明显降低。
“还有六七年我就要退休了,希望抓紧时间为公司多培养些年轻人,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了!”说起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张春良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5、研发出更多的“中国创造”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给井下工人更多一份安全保障。”要问张春良执著技改的真正动力在哪里,除了热爱,就在于此。
张春良所在的电工班承担着井下大型设备的维修,最主要的就是提升机的维护。在动辄800米的井下,张春良深知安全的重要性,他负责的区域从未出过大的安全事故,一些小故障也都在他的“妙手”中快速解决。
一次下井时,张春良注意到,厂家投入的井下斜乘缆车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张春良设计研发了斜乘缆车保护带,提高了乘车安全性。
工友们升井后衣服经常被汗水湿透,如果干不了第二天就只好穿着湿衣服下井。他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抽空利用现有设备研制出了“自动烘干机”。工友们升井后,只要把湿衣服放进去,5分钟就可以烘干取走,一台机器能够同时烘40多件衣服和鞋子。而且“机器操作简便,都是自动化的。”
都说搞研究枯燥乏味又艰难,张春良也说,有时遇到一个课题攻不下来,几近崩溃,可他从未放弃过。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有时候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放下碗就往单位跑。妻子心疼,问他:“都半夜了,你有啥事不能明天忙?”张春良总是说:“一会儿就回来!”这一忙,又是一晚上。
年近八十的老母亲患上了脑膜瘤,有时神志不清,有一天老母亲看到他,竟然高兴得鼓起掌来,对他说:“你可回来了,大兄弟。”面对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他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忙于工作早出晚归的他自知亏欠家人太多,可是为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他只有“舍小家顾大家”。
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近年来,张春良曾多次被集团公司评为生产标兵、劳动模范、最美矿工、导师带徒“十大名师”等荣誉称号。他先后参与完成了《优化负800装载自动信号控制方式》《优化老主井提升机信号系统通讯方式》《螺杆式空压机的自动化空久停机控制改造》等多个大型技改项目,累计综合创效千万余元。
技术创新是一条永无止境之路。对于未来,张春良的目标很清晰。他说,在煤矿行业,目前一些先进机器和前沿技术都是国外的,他的“中国梦”就是要带领团队研发出更多的“中国创造”,而不仅仅是“中国制造”。
■文/本报记者张莉慧 赵伟龙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