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伟:特种机器人的超级奶爸-m6米乐网页版
——记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特种机器人组装调试工李军伟
发布时间: 2017-10-28 11:30:59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河北大工匠
■李军伟调试机器人程序
人物名片
李军伟,男,28岁,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特种机器人组装调试工。他参加工作只有短短的5年时间,却先后负责和参与了多项新特种机器人平台的组装和调试工作。2013年他成功完成了国内首台钻孔探测机器人的组装调试工作;2014年完成了全国首台矿用皮带巡检机器人的组装调试工作;去年下半年,他负责组装调试轮式巡检机器人,并在当年成功完成了国内首台样机的调试工作,从技术层面保障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危险化工场所。今年,他更是荣获“河北省第六届能工巧匠”称号。
人物速写
清瘦,这是李军伟给人的第一眼感觉,瘦瘦高高的他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风。可是,和他聊天时你却发现,说起特种机器人来,他如数家珍,各种型号、数据信手拈来,这种自信和笃定让他的身形瞬间高大了起来。
李军伟虽不满30岁,却早已是一名享誉行业的“能工巧匠”。他没有高深的背景,也没有耀眼的学历,却在巡检机器人领域创造了诸多“全国首台”,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
李军伟告诉记者,这些“第一”带给他的并非是荣誉和金钱,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我和团队研发的机器人要代替人去从事一些危险的工作。”在他看来,认真负责地工作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李军伟在办公室内研究机器人图纸
1 奇思妙想给机器人装上轮子
今年6月,李军伟荣升“奶爸”一职!
肉嘟嘟的大胖小子抱在怀里,李军伟脸上乐开了花。可是,本来有15天的陪护产假,他却只在爱人和儿子身边待了一周,就把他们娘俩丢给岳母照顾,自己赶回了公司。当时,城市管廊巡检机器人正处于组装调试的关键阶段,他心里实在放不下。
“他把机器人都当成了他的孩子。”这是爱人对李军伟的评价,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去年6月,李军伟和他的团队接到了为中石化华南分公司输油站组装巡检机器人的重任,对方要求他们要在三个月内将机器人交付使用。
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五年来,李军伟第一次深深体会到这六个字的含义。
李军伟等人本想使用常规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可是,安装这种机器人要在空中铺设轨道,再把机器人吊挂在轨道上进行巡检作业。这个输油站承担着给整个东莞地区供应柴油汽油的重任,对安全通道、消防设施的把控非常严格。“如果在空中架设轨道,就相当于挤占了消防通道,一旦发生事故,要先拆卸轨道,消防车才能通过,这样会贻误最佳救援时机。”李军伟说。可是如果换成履带式机器人,却又过于笨重,成本太高……
没有合适的方案、也没有经验可循,李军伟的工作似乎陷入了困境。
同事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却给了李军伟等人灵感——给机器人装上轮子,在它巡检的路径上安装磁条……就这样,第一台轮式巡检机器人样机做好了,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等到现场安装好机器人,却又暴露了很多问题。
机器人的巡检目标包括压力仪表、温度仪表等,机器人要运行到固定位置后,利用安装在顶部云台内的摄像机观察仪表上的数字并通过视频分析技术识别异常。输油站现场的仪表有100多个,受场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仪表和机器人的停车距离各不相同,最远的能达到10米,就算近的也相隔2米。可是,第一代样机却因为停车精度、云台重复性精度差,经常找不到巡检目标。
巡检机器人就是代替人去巡检了,连仪表都找不到,工作从何谈起?
李军伟开始着手研发第二代样机。他把机器人的停车精度进一步加大,把云台里面的齿轮进行了高精度的加工,又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云台来调整摄像机画面中仪表的位置,以实现智能化的自动找表功能。
经过改进后,第二代巡检机器人对仪表的识别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去年年底,组装调试后的样机已经在中石化华南分公司输油站调试成功并投入使用。
■错综复杂的线路,对于李军伟来说已是小儿科
2 反复钻研 让电池穿上防爆衣
对李军伟来说,轮式巡检机器人的成功应用,是他工作以来所有组装调试的机器人里付出心血最多的,也是令他最有成就感的。其实,从他最初参与研发的矿用皮带巡检机器人的组装调试,到后来参与完成的钻孔探测机器人、管道探测机器人、轨道式巡检机器人、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无一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在李军伟的记忆里,刚进公司的那段时间,令他永生难忘。
李军伟出生于张家口一个小村庄,高考时严重偏科的他考上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村里走进城市,接触到平生从没有接触过的机器人,“感觉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世界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在校期间,李军伟连续两年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赛项”,都获得了三等奖。而这些也成为他进入开诚的敲门砖。那时,李军伟被安排参与钻孔探测机器人的组装调试工作。
“煤矿如果发生坍塌,矿井口被封,救援人员进不去,里面被困的矿工出不来。这时就需要根据矿井的土建图,从巷道的上方往下打眼。”李军伟说,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探孔打好后,机器人要对井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救援方案。当时在国内,钻孔的技术是成熟的,可是钻孔以后对井下数据探测方面却是一片空白。事故后的巷道里,往往有透水及瓦斯超标等危险存在,潮湿的环境容易使电气设备发生短路打火,从而引燃巷道里的易燃易爆气体,造成二次事故。电池如何“防爆”成了关键。
这时,李军伟才突然发现,学校里学的知识和工作中实际要用到的有很大差距。从学校带出来的骄傲和自信,一下子消失殆尽。
为弥补经验上的不足,李军伟比平时更加努力。白天忙工作,下班后还要翻看专业书籍,有时为了攻克一个难题,经常加班到第二天凌晨。在李军伟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他们成功完成了防爆型钻孔探测机器人的组装调试工作,填补了国内煤矿探孔探测技术的空白,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工作完成出色,不但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公司还给加了薪,这些都令李军伟无比满足。而最令他有成就感的,则是这项工作带来的社会价值。“那一刻,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给自己带来生活上的温饱和身份上的认同,更是救人于危难。”
此后,李军伟又参与了煤矿皮带巡检机器人的组装调试工作,并主要负责机器人电气部分的防爆处理及调试任务。为机器人技术应用于煤矿进行电气部分防爆技术积累了大量经验。
■李军伟和同事一起探讨制造机器人科技环节
3 舍小家顾大家的“奶爸”情怀
“什么叫‘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一边是需要你去陪同产检的爱人,一边是你负责的机器人组装调试工作,两边你都放不下,却又不能兼顾,必须做出选择。”李军伟说,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割舍”了爱人选择了工作。
爱人怀孕7个月时,因为检查项目比较多,李军伟难得请了假,陪着一起去做产检。
“军伟,机器人can芯片故障无法排除!”产检还没有做完,同事严海鹏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当时,李军伟和同事正着手城市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的调试工作,调试完成后,机器人将作为展品送去展览。如今快到发货的时间了,机器人却出现了故障,不但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损害公司形象。
看了看正在排队等候检查的爱人,李军伟狠下心掉头离去。
回到公司,李军伟一头扎进车间。
can芯片是城市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核心电路上的一个模块,这个模块总是发生故障的话,机器人就容易短路,无法正常工作。大家想尽了办法,排除了各种可能,可是机器人启动后,新换上的can芯片依然很快损坏。
李军伟仔细翻看之前的工作记录,苦思冥想。“所有的可能性大家都考虑到了,可唯独没有检查电磁兼容,莫非,问题就出在这上面?”李军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经检验,他的想法是正确的,由于电磁兼容的原因,导致电路板产生了高压电,正是这种高压让没有做好隔离的can芯片短路。
问题解决之后,李军伟才想起给爱人打个电话,听到电话那头爱人的一句“一切正常”,他才放下心来。
“其实我也想多陪陪爱人,一生就怀这一次孕,感觉特别亏欠她,可是,这些机器人也像我的孩子一样,让我割舍不下。”李军伟说。
■李军伟和同事绘制机器人图像
4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干工作拼”是李军伟的同事对他的评价。一个不满30岁的技术工人能够在参加工作后的短短数年间成为数一数二的能工巧匠,没有点拼劲怎么行?
2015年,李军伟开始负责轨道式巡检机器人的组装调试工作。说自己工作辛苦这不假,可是,那些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不是比自己更累?曾经下井调试过机器人的李军伟明白,巷道里面坡度都比较大,一般和水平地面的夹角都在16度左右,有的甚至能达到20多度。矿工爬上爬下检查设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此之前,开诚曾开发了一套需要钢丝绳牵引的井下巡检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工人工作,却不能自动充电,人员还需要过多干预,智能化水平不够。不能自主充电的机器人算什么智能机器人。只有让机器人更智能才能彻底把工人解放出来。
可是,在井下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充电并没有那么简单。煤矿井下充斥着瓦斯,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属于高危环境。为了开发出防爆型机器人的自动充电功能,李军伟反复研究国家的相关防爆标准,按照他的构想,如果能够在充电时从电池外面对电池进行锁死,就相当于把电池和外界隔绝开,这样即使电池从内部冒电火花引发爆炸,也不会冲破外面这层保护,从而避免导致外面整个矿井的爆炸,这样才是安全的充电。
为把构想变为现实,李军伟加班加点设计电路,对电池不断改造升级。终于在当年7月组装调试好首台样机且取得国家防爆证件,并成功投入郭家湾煤矿使用。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如今,李军伟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
■李军伟对机器人的部件安装一丝不苟
“发明不是一个人搞出来的。”这是在他的记忆里,带队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李军伟记得,当时有一项比赛是在赛场中间竖着放一根半米高的管子,对决双方操纵机器人尽量多的往里面放自己队的皮球,同时还要打掉对方的球。怎么打掉对方的球,大家争论不休。李军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经过验证,李军伟的想法难以付诸实践,可是,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却取得了那场对决的胜利。所以,李军伟格外看重团队的力量。
“军伟,我这个板子上有个元器件总是损坏,你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作为团队的新成员,有困难时,周明静总是习惯找李军伟寻求帮助。
周明静之前做的是煤矿设计,如今从事硬件电路和程序的设计,这让对电路接触比较少的她感到无从下手。在设计城市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时,周明静发现外用传感器上有一个小元器件总是无端损坏,可她每次用万用表查却又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这让她有些挠头,工作难以继续开展。“我们得找一下干扰是从哪里来的。”李军伟一边仔细端详着这块让周明静闹心的外用传感器,一边分析道。在李军伟的帮助下,问题很快被解决了。
如今,在自己热爱的机器人领域,李军伟也从一个人单打独斗走到了和同伴协同作战,他总是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在李军伟看来,自己就是一根绳子,而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块木板,绳子要把木板牢牢地捆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水桶,这个桶才能装满水。
■文/本报记者李华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