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会民:高压线上的“舞者”-m6米乐网页版
——记国网冀北秦皇岛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检修二班工作负责人高会民
发布时间: 2017-09-16 14:47:18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检查架空输电线悬挂异物清除装置
人物名片
高会民,男,46岁,高压带电检修技师,国网冀北秦皇岛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检修二班工作负责人。他在23年平凡的输电线路岗位上不断创新操作方法,改进工器具,发明、创造出输电线路高空检修作业系列工器具共52项具有现场实用型的创新成果,其中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国家电网技能专家、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等荣誉。
人物速写
由于常年的户外作业,高会民的皮肤被太阳晒得粗糙黝黑,46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得老成。1994年从海军部队退伍后,他在输电线路检修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3年。他笑称自己这辈子只干过两种工作,却有着“翻天覆地”的转变——从百米水下到百米高空的输电线路上,并且都是高风险行业。他亲历过战友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危急时刻,深深地懂得设备安全对于生命而言意味着什么。所以,他说自己是为安全、为生命而去创新的!
①创新工作室人员在一起研究课题
1
用创新征服银线塔尖
有人说,高压电是凶悍的“老虎”,带电作业是“虎口拔牙”,干这行就得胆大心细。但高会民说,“只要摸透了它的‘脾气’,掌握了科技手段,这只‘电老虎’同样可以驯服。”
离地20多米的高空,22万伏高压带电作业,在外人看来,每一次都是出生入死的考验,但在高会民眼里,却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
“龙小二线89号塔发生故障,请尽快安排检修!”
“收到,我们立刻行动!”
早晨七点,高会民和秦皇岛公司输电运检室检修二班的工友们从工作室出发,驱车几十公里,来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区境内的龙小二线89号塔。塔上的避雷器链接导线发生断股故障,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故障造成的间断放电有可能把整条输电线路烧断,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保障供电质量,需要带电作业,这样可以避免因为跳闸或者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龙小二线89号输电塔所搭载的是22万伏的高压输电线,是秦皇岛电力工作人员操作的最高电压。
到达现场后,高会民穿上密不透风的屏蔽服,背上20多公斤的传递绳,工具袋。手抓住塔杆几下就上到了十几米的高空。高空作业需要的是胆大心细,每一步都有滑落的危险,记者站在下面着实为他捏一把汗。
高会民说,带电作业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行的,一般风力不能超过5级,湿度不能超过80%,夏天虽然气温比较高,但这些条件都满足,所以更适合带电作业。
夏日的秦皇岛,气温接近30摄氏度,由于地处沿海城市,在离地20多米的半空中,海风至少有3级,让整个作业更是难上加难。有着上万次现场操作经验的高会民,早已习惯在各种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半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脱下屏蔽服的一瞬间,高会民长出了一口气,整个人像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高会民说,他这辈子只干过两种工作,这两个工作之间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退伍前在海军部队从事水下救援作业,后来成了一名输电线路检修工。
“从百米水下转到了百米高空带电作业,却都是性命攸关的活儿!”所以,高会民说他搞发明创新首先是立足于最大限度地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1994年,他从海军部队退伍后,一直从事输电线路检修工作。
“第一次爬上高压线,最大的感觉就是害怕。”那次是一条线路上的防震锤位置偏移,需要工人爬上电线把它拽回原位。高会民见防震锤离高架塔也就2米左右,心想自己1.8米的身高,趴在线上再往前蹭一点就够了。可是一上塔,他就傻眼了。
电线离地面30来米,光是这高度就让高会民心慌,更别说趴在线上挪动了。他试了几次都没成功,最后还是班长帮忙完成了任务。“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执着的高会民坚持留在塔上观察班长的操作,“这是自己的工作,必须要面对,因为没人能帮你。”
在部队时,高会民从事水下作业,体会到傻用力气只能越干越累,不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他觉得,高空作业也是一个道理,“每次遇到问题,我就琢磨着怎么改进操作工具,既能把活干好又不费劲,还能保证我们的人身安全。”
真正激发高会民开始技术创新的是一次极其危急的抢修。2004年初夏,秦皇岛海港区五里台附近一条重要高压线路出现导线断股故障。这条高压线横跨铁路,承担着全市的主要供电任务,220千伏和110千伏组成的高压线一旦断裂,垂掉到铁路上,后果不堪设想。
“那次有将近50名维修工参与抢修。我们4个人上去后发现,断裂的不是一处,而是三处。”45米高的电线,工人要抓着软梯一点点爬上去,踩在软梯上作业,空中没有着力点,缠导线使不上劲儿。从早上5点到中午11点,高会民只修好了一处断裂点,实在太累了,干一会儿活,手就没劲了。工具用着不顺手,让每个工友都很着急。从线上下来,高会民心想,这么干活可不行,必须想办法解决。
从那以后,高会民开始构思m6米乐网页版的解决方案,一遍一遍画图、制作模型、反复试验,即使失败也从没想过放弃。“线路断股故障经常发生,不吃饭不睡觉也得设计出一个安全有效的工具。”经过一年多的探索,高会民和工友们终于研制出了高压带电作业修补导线滑动平梯,检修人员可以坐在平梯上作业,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还让大家多了一道安全屏障。
②检查角铁安装固定装置
2
不当官甘当蓝领发明家
在这个人人尊崇权力的年代,很多年轻人宁可卡在机关里,也不愿去“围城”外闯荡,而高会民面对官帽子却是不假思索就拒绝了。这让很多人不可思议,不当官甘当蓝领,他到底图的啥?去年冀北秦皇岛供电公司领导找到高会民,推荐他任输电运检二班班长时,身为输电线路工的高会民却拒绝了。
“我舍不得离开一线岗位,这里是发明创造的沃土,更能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高会民说,干技术活是他的强项,在一线工作20多年,他已经熟悉输电线路的运行及检修现状、电网结构运行方式,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灵感。
前几天,高会民和同事到北戴河区崔庄村检修电线,发现南戴发线17号高压耐张塔上有一个直径50厘米左右的喜鹊窝,两个耐张塔之间的高压线上缠绕着一只风筝。穿戴好安全设备后,高会民爬上24米高的塔顶,两分钟就拆掉了鸟窝。他把一套类似风筝却有两只“螃蟹钳子”的铁质装置,挂在缠有风筝的电线上,装置上两条绝缘绳引到下面。地面上,同事横向拉动绝缘绳,拖着装置走过200米后滑过风筝,装置上的刀片割断了风筝线,风筝瞬间飘落下来。
为什么会有这项发明?高会民说,在日常巡线中,他发现线路上经常挂有风筝、塑料布等异物,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能不能发明一个工具,在地面上就能清除异物?高会民历经7年,终于研制出“架空输电线悬挂异物清除装置”。高会民说,使用这一装置在地面上即可清除电线上的异物,不用停电,省时省力。该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还填补了导电线异物清除无专用器具国内空白。
高会民的另一项发明——“高空树木砍伐装置”也是他们在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创新装置。输电线路通道内的树木修剪工作是线路运行维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在砍伐树木时,需要作业人员攀爬到树上栓系绳索,为了防止树木倾倒,砍伐时通常要十几个人一起作业。这种操作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还容易给作业人员带来危险。高会民经过多次实验,研制出了一种不需要作业人员攀爬树木的砍伐辅助工具。不仅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还能有效地减少人力,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这种装置目前已经在秦皇岛市供电公司四区四县下属单位推广使用。
高会民没经历过专业学习,却通过20多年的创新,拥有了50多项创新成果,成为国网公司技能专家、省能工巧匠、省劳动模范、秦皇岛市金牌工人。有人说,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响当当的技能专家,老高干活有门道。高会民则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在一线岗位上搞发明,是咬着牙一点一点地“啃骨头”。
高会民家的车库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加工设备,角磨机、台钳、电钻……这些都是他自掏腰包购置的,除了上班时间,回到家里的休息时间,他也总是沉浸在自己搞创新研发的小世界里。
“老高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钻研。”高会民的妻子宁冬梅说,为解决技术难题,老高买了大量的技术书籍,购置很多材料和实用工具,自学了电脑制图等知识。
同事腾龙月说,高会民很执着。“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到他那儿就是不睡觉,也要琢磨出办法。”
③观察现场
3
带领“草根团队”攀登创新高峰
拒绝“当官”的高会民,却对另外一个“头衔”很看重——“高会民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
“这可不是官。工作室的头儿,是带着大家一块儿搞科研。”高会民说,在这里,通过传帮带,他把心得、经验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让更多一线职工成为创新主体,从而为公司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老高,我抽了46号,再给指导指导。”创新工作室成员王志建参加了秦皇岛市qc(质量管理)比赛,课题是《接地电阻测量辅助装置的研制》。从2000年起,高会民参加了14次qc比赛,今年变成了指导员。
④准备备品备件穿带电作业服
王志建是秦皇岛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工人。工作中,王志建发现,对杆塔接地电阻监测时,因钳口无法环抱引下线而无法完成测量。“能否发明一个工具,不用断开接地引下线快速检测?”高志建的想法获得认可。工作室成员一起画图纸、做模型,反复实验,成功研制出“钳形接地电阻仪装置”,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许多人把“高会民创新工作室”叫做“草根团队”,因为35名成员以一线工人为主。这个“草根团队”也因为传承学习的特质,成了名副其实的输电人才冶金炉,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复员军人进来后,不过几年就成为技能人才、专业人才。输电线路专业大学生焦健,刚进检修班时缺乏实操知识,爬杆接线的基本功等于零,但在老师傅、老班长手把手的教导下,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熟悉了线路所有工作。
⑤签工作票
在一次户外作业更换耐张绝缘子的过程中,由于经验少,焦健在高空作业近1个小时,下来后请教高会民:“高师傅,是不是可以用什么工具固定一下绝缘子?”这一问题,让高会民又来了灵感,回到班组,他召集创新工作室成员坐到一起,讨论解决办法。高会民提出,是不是可以用绝缘杆做成一个滑轮,托在绝缘子下面,大家一致同意。
于是大家就画图纸,做模型进行研究,经过一次次的被否决又一次次的试验,最终,创新工作室成功地完成了更换耐张绝缘子串大刀卡具托瓶架固定装置。该装置的研制与使用,创造性地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现场安全要求,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将这个课题送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
“老高把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和每位成员共享,激发了更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高志建说,工作室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技能人才。2017年取得专业高级技师资格的有5名,技师资格25名。郝惠强、王东夫荣获秦皇岛市技能名师称号。曲建绪、焦健、沈开祎被评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级技能后备专家。
看着一个个“徒弟”事业有成,高会民很高兴,他觉得特有成就感。
■文/本报记者张莉慧 通讯员李榕榕 图/杨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