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雷:维护管道安全的“万能”螺丝钉-m6米乐网页版
——记中国石油管道应急抢险中心封堵一处机组长申俊雷
发布时间: 2017-07-15 11:29:33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申俊雷保养修复施工工具
人物名片
申俊雷,33岁,中国石油管道应急抢险中心封堵一处机组长。工作10年中,他参与施工项目50多项,其中重点工程6项,创国内海洋封堵记录1项、国内最高压力和最大口径封堵记录工程2项,伊拉克首次大口径开孔工程1项。2015年获“河北省第五届能工巧匠”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同事们都叫他小申。他说自己嘴笨,不会说话。骨子里却是透着一股子实诚劲儿,一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劲儿。
参加工作之初,小申是油气管道封堵作业的门外汉,跟着师傅们一点一滴学习作业知识,逐渐成长起来。从门外汉到获封“河北省能工巧匠”,他经历了8年时间。在施工过程中,他毫无拖沓、精简流程把握细节,操作过程及节点的配合准确到位,为行业建立了标准范例。
他的作业任务遍布全国大多城市,却对各个城市的著名景点特别陌生。他们施工的工地远离城市市区,给人的感觉只有荒凉。作业时,他的心中却是火热的。
进行封堵作业时,他们要保证在油气不停输的状态下解决难题。他们只有一次机会。他说,在管壁3mm厚的天然气高压管线不停气的状态下更换阀门,一旦操作失误,崩飞的管壁碎块比子弹杀伤力还大。
1、门外汉的抢险“处女秀”
大学学习的是电子信息专业,与管道封堵一点都挂不上钩。2006年,刚刚走出校园的他通过了中国石油管道应急抢险中心的面试。在学习一个月后,他就被分配到了华南抢险分中心。
没有任何理论实践经验的他深知,要成就一身本领,必须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拿出来用于向老师傅请教学习。一有实践机会,他从不落在人后。
2008年4月,广西南宁一成品油管线上,业主在定期清管检测中,发生了卡球事故。抢险人员第一时间赶到。这是申俊雷第一次参加紧急抢险任务。
“我们赶到现场就傻眼了!”申俊雷说,现场环境让人十分为难。卡球位置处于水稻田里,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可抢险一旦输给了时间,就会影响下游用户的使用,造成油慌。
时间紧,任务重。考虑到有可能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施工组的人员就地商量起解决办法。
现场组装设备难度大,申俊雷提出,将设备简化到能满足工程需要的最低配置,同时在稻田边组装设备,再用钩机一件件运进去作业。这项工程,他们干了4天3夜。没有地方休息,他们就地搭起了帐篷。为防止稻田里的泥水侵入帐篷,他们铺上雨布、毛毡等物品,累了,就进帐篷眯上一会儿,起来后继续作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他们完成抢险任务,为业主赢得了宝贵时间。
经过多个施工项目的历练,申俊雷成长为一线员工学习的榜样,被中心授予2008年度“优秀员工”。
申俊雷认为,勤能补拙,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机会来了才能抓住。2010年的京邯天然气管道烟厂改造工程,作为中心申请国家级甲a封堵资质的模版现场,获得了到场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小申及其团队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毫无拖沓、精简流程、把握细节,操作过程及节点的配合准确到位,为行业建立了标准范例。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中心评为2010年度“技能操作手”。
2、海底封堵填补空白
2011年5月,抢险中心承接了大亚湾华德石化海上封堵连头作业项目。这是首次由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所属单位协同作战的项目。项目一旦成功,将填补国内海上封堵作业的空白。
此时的申俊雷,已经成长为抢险中心的机组长。这次任务中,他是海底作业工序的总负责人,任务是为国内首次海底封堵项目提供操作技能支持。
由于没有海上作业的经验,如何进入10多米下的浅海成为了首个难题。项目组提出,用海上吊钩船将干式仓缓慢放入海里,给海底作业人员提供作业场所。海水的潮汐使得干式仓在水中很不稳定,工作人员就在干式仓的四个角上用配重块固定。仓内氧气稀薄,空气不流通,项目组配备了抽送风管道直接通到海面以上。
项目组做的干式仓刚好罩住需要作业的管道。由于干式仓空间固定,重达4.5吨的开孔封堵阀门刚好能够放入干式仓内,没有多余的空间。作业空间狭窄,操作必须一次成功,不能反复。
为确保海下封堵过程一次成功,申俊雷带领小组成员通过模拟实验后,提出对封堵头等相关设备进行改制,再通过实验获得成功后记录下工法并应用在此次工程中。
干式仓内空气流通不好,作业人员在其中工作久了就会造成缺氧,需要半小时更换一次。海底断管那天,申俊雷早上6:30就开始下海施工。管道的高低影响着断管时的排油成功率。水下施工,上下浮动的管道,又给施工人员辨别管道高低造成很大困难。
意外就在此时发生了。申俊雷断管时发现,需要封堵的管道中还存有1/3原油。这些油如果漏出来一滴,将会迅速进入海水中,造成海洋污染。
环境问题容不得一点马虎。作为海底作业工序的负责人,申俊雷深知责任重大。他和同事在干式仓底部铺上雨布以及吸油棉,将油一桶桶接出来,安全运送到吊钩船上。这无疑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时间。待一桶桶的油被送到陆地上,断管结束,申俊雷回到船上时,他发现天色已经黑了。此时他抬手看了一眼手表,已经是晚上八点钟。
申俊雷在海底足足停留了10个小时之久。其他的工友都已经海上海下轮换了几次,唯有他始终在海底坚持着。喘不上气时,他就将送风管拽过来套在头上,呼吸顺畅了再继续作业。他说,海底的其他工友不能全面掌握设备操作,如果当天他回船上休息,海底作业的部分工序也要因此停下。“我也不放心他们独自在海下作业,必须时刻盯着。”申俊雷说,他是海下工序的总负责人,必须对施工负责。
经过20多天的紧张施工,任务顺利完成。申俊雷心中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这项工程的圆满成功,创造了企业的多个第一。安全环保高效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当地环保局,质量监督局和业主的高度认可。作业团队被业主誉为管道特种部队中的王牌军——“海豹突击队”称号。申俊雷参与的《浅海油气管道干式舱封堵应用》成果,获得管道局2011年技术创新一等奖,为中心创效21万元。
3、国际市场展中国蓝领风采
2012年,伊拉克政府为搭建管线能源战略,需要完成四个大口径开孔封堵项目,向国外有实力的封堵施工公司发出招标函。抢险中心与国际知名企业tdw公司同时竞争项目承包权。在技术水平不分“伯仲”的情况下,只有抢险中心一家向伊拉克政府承诺,保证在他们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最终赢得了项目施工权。
这是抢险中心首次进入伊拉克市场。
取得项目施工权时,很多公司带着有色眼镜,他们对业主说:“这么短时间内,中国人干不了这活儿!”
决不能让别人看扁。申俊雷和他的团队用施工成果给予他们有利还击,证明了中国人一定行!
由于时间紧迫,一切都要快速顺利进行。所有设备即时空运,人员就位。申俊雷作为中心为数不多的能掌握此类设备操作技术的精英技工进入伊拉克项目部,参与前期物资设备筹备。
那时的申俊雷,还有两个月就要当爸爸了。一边是待产的妻子,一边是中心的重要任务,申俊雷没有丝毫犹豫。他唯一的顾虑就是担心孩子出生时,自己赶不回来。申俊雷工作后,将家安在了廊坊。他的父母都在老家邯郸,岳父岳母在石家庄生活。妻子无人照顾成为他最担心的事情。“你放心去吧,这边可以把爸妈接过来,别担心家里!”懂事的妻子给申俊雷吃了一颗定心丸。
“那时我们对伊拉克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电视里,不知道伊拉克当地会发生怎样的危险。”申俊雷说,当地由于战乱,他们一行人抵达机场时需要乘坐摆渡车到指定的接机区域。联系到当地接机人员后,他们被安排穿戴好防弹服和防弹头盔,乘车赶往项目工地。在项目工地,他们被禁止自由出入,必须有当地安保人员护送。
由于大口径开孔封堵作业不能反复操作,申俊雷和整个伊拉克项目团队又一次开始了试验。他们通过模拟实验,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一线,最终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大口径中心钻定位系统。原本需要一个多月完成的任务,申俊雷和整个项目团队一起,以18天完工的神奇速度“创造了一个奇迹,被业主誉为“中国式速度”。
这次的任务展现了中国蓝领的风采特技,为国家争了光,为企业争了利。这次的施工作业,也为抢险中心打入伊拉克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4、维护油气管道安全运营的“螺丝钉”
管道封堵工是2002年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新工种。近十年来,维抢修行业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操作技能人才。申俊雷正是这个时候投身到这一行业中的。
申俊雷说,中心有上千套管道开孔封堵设备。做好野外抢修任务,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维护保养知识。没有工作任务时,他每天都会来到车间熟悉这些“铁疙瘩”。每个施工项目开工前,他都要详细了解施工方案和现场工况,为项目配置适合的设备和机具。
面对重重技术难题,抢险中心带领机组成员共同进步,总结维抢修技术工法,逐步攻坚克难积累经验。申俊雷认真抓住每一个学习时机,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优秀操作能手,更进一步成长为善于协调、带队伍的机组长,荣获河北省2011年“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班组,成为年青一代在中心发展壮大中的中坚力量,也为中国石油应急救援响应体系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2014年8月,申俊雷参加了管道局2014年度职业技能竞赛管道封堵工的比赛,此次封堵比武由业内的佼佼者、21名精英同台角逐。
实际操作竞赛最能检验参赛者的动手能力。竞赛全面囊括封堵工基本操作流程,并且在细节中体现出选手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主动协调能力,完整正确的基础上还要分秒必争。无论是组装操作开孔机、封堵器还是相关尺寸测量计算,申俊雷又快又稳,一气呵成,每个动作都很扎实、自信,终于不负众望获得封堵工技能状元(金牌),被授予“管道局技术能手”称号。
十年磨砺,申俊雷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油气管道名副其实的生力军,为维护国家油气能源输送管道的安全运营,尽到了自己“螺丝钉”的责任。
■文/本报记者哈欣 郭成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