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久强28载的追梦故事 “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m6米乐网页版
——记河钢唐钢集团首席操作专家郑久强28载的追梦故事
发布时间: 2017-07-08 15:12:36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人物名片
郑久强 河钢唐钢首席操作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炼钢技能专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1993年,他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在河北,乃至全国钢铁行业,提起郑久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校生,到如今的全国劳模、全国最美职工、全国道德模范……一项项荣誉铭刻下了郑久强为了自己的钢铁梦而努力的步伐。从螺纹钢、方坯、线材等普通线材产品到汽车钢、搪瓷钢、硅钢等精品板材,从“绿色钢城”到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郑久强在这场钢铁巨变中屡试身手,用执着和坚守书写着对职业的挚爱和忠诚。
■在炼钢主控室分析炼钢过程数据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扎根一线28载
飞溅的钢花、持续的高温、炉火烈烈、躲不开的粉尘……郑久强在这里一坚守就是28年。从一名末助手到“华夏第一炼钢工”再到练就目测钢水温度一度不差的绝活儿。郑久强在唐钢用行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要想炼出好钢,首先要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郑久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郑久强,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加之身体瘦弱力量单薄,取样勺探入炼钢炉深度不够,当师傅看到他取出的大部分是钢渣而不是钢水、影响他检测钢水温度和成分时,气愤地把挂渣板摔到地上。这一“摔”,犹如一记重重的耳光,让向来心气儿高的郑久强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他的心里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让人瞧一瞧。
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炼钢工,郑久强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炼钢技术之中。白天,他细心观察老工人的一招一式,虚心请教;晚上挑灯夜读,攻读炼钢技术,第二天又在操作中实践和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郑久强经过半年多不懈地努力,炼钢三助手以下的工作他都掌握得得心应手,入厂刚刚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炼钢二助手。
1993年10月,参加工作不到4年时间,年仅23岁的郑久强又被破格提拔为炼钢炉长,成为该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炼钢工,打破了唐钢一般需要十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炼钢工的“老规矩”。更是练就了目测钢水温度一度不差的绝活儿,成为行业内的榜样和模范。
“一走进车间,我就心无杂念,炼好钢是我唯一的念头。”尽管已经在常人几乎不能忍受的炼钢炉前坚守了28年,可郑久强仍像一名新工一样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他说这也是他最大的享受。
2002年5月,郑久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首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唐钢举行,郑久强作为唐钢唯一的炼钢工代表参加了比赛。在转炉的故乡,主场“作战”的郑久强爆发了,他一举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华夏第一炼钢工”的名号不胫而走。郑久强出名了,无数的荣誉纷至沓来,媒体声势浩大的报道,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作为炼钢专家,郑久强深知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的含金量。近几年来,他先后申报了《一种降低铝镇静剂钢脱氧剂消耗的脱氧工艺》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为突破从经验炼钢向科学炼钢的转变的技术瓶颈,他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总结了“三二四”炼钢操作法,该操作法全面推广后,结束了炼钢厂59年来完全靠经验炼钢的历史。
不仅如此,他带领着由研究生、本科生、技校生组成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郑久强炼钢创新工作室”,先后申报15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0余篇,总结出先进操作法12项,申报创新成果28项。
一转眼就是28年,郑久强从炼钢状元到金牌工人,从河北省道德模范到全国十佳最美职工,从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技能专家到全国劳模,到党的十七大代表……一项项荣誉铭刻下郑久强努力的步伐,也记载着郑久强奋斗的岁月。
■指导新入厂的大学生炼钢工进行炼钢操作
2、大事之前处之弥泰
成为团队“主心骨”
从快速扩张、由小到大,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国钢铁工业30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唐钢一炼钢厂进行技术升级,淘汰了所有8吨碱性侧吹小转炉,全部换成150吨顶底复吹转炉,跨度如此之大,对唐钢各个岗位的职工,尤其是直接操作的炼钢工,是个相当大的考验。
面对这个庞然大物,郑久强啥也没说,一头扎进了投产准备工作中。这是一段不分白天黑夜的日子,他每天凌晨2点睡6点起,最后一个星期,干脆住进了厂房。郑久强眼睛红了,嘴唇裂了,人也又黑又瘦……
一切的努力,都要用结果来证明。经过21天的投产准备,1999年6月29日,在郑久强和他的炼钢小组的精心操作下,150吨转炉第一炉合格钢水滚滚而出,唐钢从此走进大转炉时代!唐钢人欢呼雀跃、忘情拥抱。郑久强哭了……时隔18年,今天再回忆起那段艰辛过往,他仍然充满自豪。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在郑久强看来已经微不足道了。
“我作为炉长,越是重要的时候,越应该冲在最前面,这是我的责任!”郑久强在工作中始终充满着责任感,每逢遇到重大任务或危险紧急情况,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永远是团队里的主心骨。
“有一次正在炼钢时,炉体的托圈漏水了,大量的水漏到了炉坑,特别危险。”炼钢车间丁班长、郑久强的大弟子张军告诉记者,钢渣、钢水都是一千六七百摄氏度高温,遇水就会爆炸。有水不能炼钢,但在炼钢过程中发生了故障,只能把炉钢倒出来再处理。
祸不单行的是,正在出钢的时候,炉子的倾动系统断电了,炉子就摇不起来了。钢水马上就出完了。炉子再摇不起来,钢渣就要进入钢水包中,会与已经脱氧的钢水发生反应而溢出,落入炉坑后马上发生爆炸!情况十分危急。
大伙这时候都吓毛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郑久强看了看现场形势,说:你们大伙赶紧撤。大家都很害怕,都跑到了车间东边楼梯口附近,现场只剩下郑久强。
郑久强一边用步话机通知配电室尽快排除故障送电,一边用手不停地按操作台上的开关按钮。在钢水出完、渣子就要流出的千钧一发之际,来电了!他啪的一推,把炉子摇起来了,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现在想想,确实挺危险的。但那时候情况紧急,根本考虑不了那么多,就是一根筋要把这炉钢倒出去。如果有人在现场处理,有可能避免事故,如果没人处理那铁定发生爆炸,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我作为炉长,越是危险的时候,越应该冲在最前面,这是我的责任!”郑久强坚定地说。
郑久强在面对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临危不乱,果断坚毅,处之弥泰更让人们看到了他的责任担当和无私无畏。
■带领品种钢开发攻关组在炼钢现场进行试验交流
3、“久强精神”
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郑久强2001年之前就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和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他又先后荣获了10多项全省、全国性的荣誉,成为明星式工人。有些民营企业以百万元年薪和给下岗妻子安排工作的优厚条件来“挖”他,他却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始终坚守河钢唐钢集团,坚守转炉车间。
2015年10月16日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焦彦龙与郑久强亲切交谈,称赞他是唐山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优秀代表和楷模。高度评价郑久强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称之为“久强精神”。同时要求唐山市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向郑久强学习,大力弘扬“久强精神”,弘扬实干奉献精神,不虚度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久强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郑久强的每一个创新都源于丰富的炼钢经验和善于思考的精神。
2014年唐钢针对市场需求推出高附加值的硅钢产品。转炉车间肩负为硅钢生产提供优质钢水的重任,降低钢水中硫的含量成为关键。这副重担落在了郑久强肩上。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每天都待在主控室内紧紧盯着电脑上的数据,到火红的炉台前挥汗如雨地从转炉内取样观测。经过研究摸索,他通过提高炼钢过程的温度,实现了最大限度脱硫,制约转炉工序生产优质钢水的瓶颈被彻底解决,保证了钢水成分满足要求,吨钢成本降低了近50元。
郑久强总是在思考如何能降耗提产,提高公司效益。2014年他在延长炉龄、节约补炉材料方面大做文章,总结出了“造渣、调渣、溅渣”先进操作法。在生产中运用后,转炉炉衬的侵蚀速度大幅降低,炼钢生产更加稳定,产能不断提高,转炉炉龄由6000炉提高到17000多炉,进入到全国前三名。而且整个炉役不补炉,每年不仅可以节约1000多吨的补炉材料,还挤出100多小时的炼钢时间,多创效益2000多万元。
郑久强以精湛的技术引领团队实现从“体力型炼钢”向“智能型炼钢”的转变。如今,他的创新小组人人都能炼出20多种不同的钢水。郑久强不知疲倦地在创新路上跋涉着,也不断地收获甘甜的果实。从普通线材产品到汽车钢、搪瓷钢、硅钢等精品板材,他在钢铁行业多年来的产品升级中屡试身手。他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
4、薪火相传
桃李满园甘为人梯
近年来,郑久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他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师带徒活动。以郑久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久强精神”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现代化生产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一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郑久强深知,规模化生产对每一位炼钢工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更多的炼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他把多年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和操作要领撰写成文,打印成册,手把手地培养生产骨干。2006年,他成立了郑久强工作室,向职工讲授破解影响产品质量疑难问题的好方法、小窍门。并以此工作室为依托,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展示成果,搭建平台,命名总结推广先进技术操作法。
郑久强在对徒弟的要求方面近乎于“苛刻”。2008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的徐伟,师从郑久强。有一次,郑久强问徐伟“钢水有多少摄氏度”。徐伟回答:“一千六百三四吧。”郑久强一听就急了,严厉地问:“到底是一千六百三还是一千六百四?”这样一问,让徐伟再也不敢懈怠,工作起来更加严谨。就这样,在郑久强近乎“苛刻”的要求下,用了6年时间,徐伟成为唐钢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炼钢工”,并多次夺得河北省以及河钢集团技能比武状元,2014年获评省劳模。
郑久强以谦虚、勤奋、努力的精神,推动着炼钢小组每一个人不断前进。近几年来,郑久强创新工作室成果丰硕。申报了15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产生先进操作方法12项,在这里,他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很多炼钢工脱颖而出。如今,工作室成员中有4名省部级以上劳模、2名市级劳模、6名公司级劳模,8名职工曾10多次获得炼钢状元称号。
郑久强用一种大师的精神诠释着自己的梦想,他埋头苦干,哪怕再累再难、再多的沟和坎,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这就是奋斗的力量。信念和奋斗的力量,就蕴藏在一位普通劳动者辛勤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
郑久强仍然在路上,他还有更大的梦想,还有更多想要做的事,我们相信拥有大师精神的郑久强一定会越来越出彩!
■本报记者赵伟龙
实习生安晓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