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师张海波:蓝色港湾追梦人-m6米乐网页版
——记首届“河北大工匠”、全国劳模、秦皇岛港高级技师张海波
发布时间: 2017-06-03 14:59:01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人物名片
张海波,49岁,秦皇岛港杂货公司散粮站副站长,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30年扎根港口一线,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从一名职高毕业生成长为跨软硬件领域的电气控制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大小技改、合理化建议129项,累计为港口创造经济效益、节约资金3680万元。
人物速写
身材中等,肤色白皙,张海波的外貌颠覆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技工形象,他更像是一个书生。
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张海波,只要说起心爱的设备来,就会变得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对技术的痴迷,一“痴”就是30年。期间,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锦衣玉食,而为之神魂颠倒的,在张海波这里只有电气科技。
“让智慧在岗位上闪光”,几个镶在“张海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墙壁上的大字,正是张海波所真真切切做到的。
■张海波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1、醉心钻研 小荷初露
1987年,职业高中毕业的张海波走进秦皇岛港,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青年电工。当他第一次登上门机俯视港口时,宏伟壮观的场面令他心潮澎湃,高度机械化、电气化的港口设备更让他感到自己的渺小,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这些庞然大物,做一名一流的港口技术工人。
“志向和爱好,付出与努力,是和你的生活、人生成正相关的。”这是张海波从自己的经历中得来的一条人生感悟。
工作之初,为了征服30多米高的德国aeg门机,张海波找来100多页厚厚的图纸昼夜研读,在门机上不知疲倦地一遍遍比对、印记位置。在时间与毅力的较量中,他做到了将门机图纸上的符号了熟于心、运用自如。仅用3个月时间,就能熟练地运用图纸处理门机常见故障,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认可,当年即获得秦皇岛港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称号。直到今天,他仍然珍藏着这人生的第一次荣誉——那本小小的证书。
就在业务逐渐熟练之时,张海波越来越发觉自己的知识太少,越来越不够用,英语、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他都是“门外汉”。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他开始了如饥似渴地学习。
张海波几乎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上,先后学习了plc控制系统、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自动控制等50多门课程,取得燕山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专科学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历,并获得硕士学位。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无线电维修技术。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长、成材插上了翅膀,奠定了从众多青工中脱颖而出的基石。
“电气原理和电气现象就像魔法,在我的心中,电的世界是非常神奇的,各类神奇的电的现象让我痴迷。”张海波对电气的钻研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不爱休闲娱乐,不重饮食穿着,一心扑在技术上。
一次,公司组织员工去北京游玩。同事们都去景点游玩,而张海波却直奔中关村,自掏腰包800多元买回一台二手的sr8型电子示波器,而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300多元。“拥有一台电子示波器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它就像电气人员的眼睛,研究电路有疑问时,通过它一测,就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张海波说,拿到电子示波器时他激动极了,摆弄了一晚上。而这台电子示波器陪伴了他10年,为他钻研电气技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给所学知识派上用场,张海波无数次到港口作业现场查看了解设备情况,把散粮装卸系统的84个大型设备和400多个各类控制闸阀、传感信号全部熟记于心,并在工作中逐渐总结摸索出一套快捷、独到的维修方法,他总结出的“复杂控制柜线路故障排除法”使故障处理速度提高了20倍。
■张海波检查刮板机速减模块
2、厚积薄发 勇于创新
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使张海波开始尝试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张海波是个敢于迎接挑战的人,在任何一个技术难题面前,都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散粮装车系统是散粮运输的重要设备,它的控制系统设计要求火车车皮的停车位置要绝对精确,以确保车皮能与装车电子秤下的粮食溜筒准确对接。但这套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已瘫痪多年不能使用。张海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到这套控制系统瘫痪的原因是日方在设计使用年限和电脑编程上出了错误。他心里琢磨:难道只能再建议站里请日方来解决?可合同已经终止,请日方来的高昂费用怎么办?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征得站领导同意后,张海波决定自己动手,争取改变这个先进设备瘫痪后靠人工目测、手动控制作业的尴尬局面。
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张海波夜以继日地研究,经历了上百次的查找、核对、失败、完善,他调动多年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将维修、改造这套设备的记忆碎片一点点地串联在一起。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修改、调整、升级了多少次集成控制电路和电脑控制程序,终于,张海波在一个清晨实验成功,重新编制出了一套符合秦皇岛港生产实际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lc程序。沉睡了多年的散粮装车自动化控制系统终于又苏醒了,每年可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0多万元。
电子秤是港口散粮装卸系统的核心设备,为生产提供着重要的数据,如果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会陷入瘫痪,导致港口散粮作业无法进行。秦皇岛港已经运行了十几年的电子秤是美国产品,许多元器件都到了老化甚至报废的边缘,导致故障频发,张海波决定带领qc小组成员开展攻关。可原有的电子秤数据资料不全,攻关所需的第一手材料缺乏,操作起来谈何容易。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张海波和攻关小组的同事们潜心分析研究电子秤的工作程序,不仅成功翻制了料位开关的电器原理图,而且弄通了其工作原理的每一个细微步骤。经过对实物的反复比对,最终找到了导致电子秤故障的12条原因,而每条原因又可细分出许多枝杈。就这样,张海波带领大家一道逐个疏通每一条枝杈,打通了一条条脉络,成功地给“洋设备”做了一次大手术。在此基础上,攻关小组自制了料位检测杆,修复了有故障的料位开关,调整了asc模块,使电子秤的故障率由原来的每月34.33次下降到3.3次。换算成装卸效率,等于使这些故障频发的设备作业效率整整提高了10倍,令国内的同行和专家刮目相看,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
■以张海波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3、执著追梦 春色满园
人要有一种精神,只有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成为当代合格的产业工人。为了自己所在的港口能够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大胆创新、倾尽智慧是张海波的人生追求和职业理想。
今年1月,张海波作业时发现,现有的散粮速度传感器由于外壳老化导致密封不严,常因下雨进水而损坏。加之老式传感器工作电压为220伏,信号传输为24伏,一旦漏水引发两条线路串联,24伏传输线上的工具模块就会全部烧毁,不仅影响正常生产,还会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
张海波带领团队现场勘察论证,有人提议:这个工作简单,只要把传感器更换成防护等级高的就可以了。张海波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凡是涉及效益和安全的问题都要为长远考虑,从根源上解决。最后,他制定了双管齐下的方案,一方面采用防护等级高、寿命长的传感器替换,另一方面将电源电压从220伏彻底改为24伏,避免了串线的可能。改造后,3年内公司无需再维护速度传感器,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杜绝了安全隐患。
以张海波名字命名的“张海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更是一个钻研科技、播撒火种的绝好平台。2012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2013年11月正式挂牌,在这里,张海波本着技术革新、传承技艺的原则,以项目为依托,一个项目成立一个攻关小组,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和带徒传艺工作。
对散粮2号卸船机大臂的维修改造,是工作室打的一个漂亮仗。港口使用的卸船机大臂皮带机系统故障点多,皮带寿命短,更换耗时长,有时还会造成整个泊位瘫痪。同时,由于设备老化,钢结构变形,皮带机托辊也损坏频繁。张海波带领工作室成员进行了仔细分析,经反复论证,把原有的输送方式进行彻底更改,用铁链代替皮带,在破损率、使用寿命、成本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同时极大简化了维修程序,每年为公司节约费用逾200万元。
据统计,工作室建立以来,已累计完成散粮内部交换机维修改造、散粮筒仓地下建筑通风排水系统设计等创新技改41项,累计节约资金3345万元。同时,工作室先后组织开展液压、plc技术、数控铣床操作等专项技术培训8次,并与燕山大学共建技术交流信息互动平台,其创新辐射、传承带动作用越来越强。
“对我们这些年轻人起到很大鼓舞作用,从大学出来到企业接触实际设备,师傅通过教学让我成长很快,现在电器维修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张海波徒弟王帅深有感触地说。张海波深谙: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借助工作室的交流学习平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修理知识和经验,按照类别汇编成常规检查、保养和解决突发性故障三大类的设备保养维修手册,无偿传授给大家。如今,张海波的好几位徒弟都已成为了秦皇岛港装卸生产的中坚力量。
■张海波(右一)正在和工友讨论技术方案
4、不骄不躁 心存感恩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张海波没有迷失方向,反而更加认清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加敏于钻研、勤于工作。
维护、排障、抢修、调试、安装……为了给设备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他仍旧每天风雨无阻地巡视在散粮站各个部位。
对讲机24小时开机,发现一些故障苗头,及时与工友联系沟通,有较复杂问题时,不论白天黑夜,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解决。
个人的成长成功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塑造,张海波说,他的成功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是秦皇岛港的广阔天地给了他起飞的平台,是领导与职工的关爱支持成就了他的梦想。
为了适应港口现代化运输生产的需要,秦皇岛港通过岗位培训、不同层次在职学历教育、比武竞赛、技能鉴定、导师带徒、薪酬激励等众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为港口生产提供了m6米乐网页版的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
“各种培训和在职教育,让职工想学有处学;导师带徒、技术结对子,让职工想学就能学得好;各种技术比武、竞赛和评比,为优秀职工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我的成长就非常得益于港口这些好的制度和平台,我觉得,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是一种幸运。”张海波动情地说。
职工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张海波都爱伸把手、帮一帮。单位一同事住院抢救,每天医疗费用数万元,张海波带头捐款并亲自去北京探望。与青龙大石岭乡写字洞村孤儿结成帮扶对象,多次送去钱、物等急需品。业余时间,张海波还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工友们义务修理电器5000多件。
干出名堂的张海波声名远播,很多外地企业不止一次地向他伸出橄榄枝,用高薪、豪宅、大城市户口等诱惑力十足的待遇轮番“轰炸”。面对这些,张海波不为所动,因为他对这片孕育自己成长的蓝色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心在这里,这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所夺不走的。”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张海波继续用汗水和智慧,在蓝色港湾里描绘着港口工匠的人生画卷。
■文/本报记者朱润胜
通讯员马建忠 张磊
图/朱润胜 刘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