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杨普:助推纺织强国梦的超女-m6米乐网页版
——记全国劳模、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恒盛分公司一织车间操作技术员杨普
发布时间: 2017-04-29 11:17:32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杨普接受媒体的集中采访
人物名片
杨普,34岁,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恒盛分公司一织车间操作技术员,高级技师。杨普的接头成绩达到每分钟35至38个,比部颁标准快一倍。在实际工作中,杨普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先后总结创新了大提花织机操作法、大提花增减经密操作法、机下打结要领口诀、七字断经处理法等近30项大的操作法。这些操作法经推广,为公司创效千万余元。荣获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全国五四青年奖章、中华技能大奖等多项殊荣。“杨普工作室”还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荣膺全国工人先锋号。
人物速写
身着短袖工作服,脚上穿着凉鞋,朴实无华,圆圆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见到杨普时,她正在织机旁向青工传授技术。作为一线优秀工人代表担任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的评委,杨普刚从北京回来,就第一时间回到织机旁。“离开车间,我的‘绝活儿’没有了用武之地,我的根就在车间。”杨普说话一如往常,干脆利索,就如此时织机旁,她巧手翻飞,不拖泥带水。
■杨普(中)给工友讲解纺织机的正规操作
1、岗位成才的有心人
杨普有一项绝活儿就是接线头的动作既标准又快,每分钟能达到35—38个,比部颁标准快一倍,其成绩在省内同行中屈指可数。
“掐头快而挺、搭头绕圈小、压纱拉纱准、动作要连贯”,这是杨普总结出的接头要领口诀。杨普一边说一边用纱线演示,细细的纱线在杨普手中,两根纱线却宛若两条训练有素的灵蛇,一绕一抽,一个标准的结就打好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绝活儿的练成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凭借着比别人更多的勤奋与努力。“其实我刚进厂时也什么都干不好,当时厂里要求一分钟接20个线头算达标,我连这也达不到,就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练,就想先达标,不能对不起师傅和值班长,也不想因为自己拖了别人后腿。”杨普说。
2000年,17岁的杨普技校毕业进入常山纺织公司,成为一名挡车工。挡车工的劳动强度很大,高温高湿高噪音,一个挡车工一个班手脚不停,8小时下来巡回路线相当于步行20公里。杨普不怕苦、不怕累。“机下打结”是挡车工的基本功,为了练就扎实的操作技能,杨普更是手不离纱线,别人接500个,她就接1000个;别人练1小时,她就练3小时。每天下班,她还会把纱线带回家,围着客厅四壁的墙根儿,一圈一圈地用纱线练习打结儿,手指硬是被软软的棉纱勒出了道道口子。
这种练习,就算和爱人聂子明热恋时都没终止过。他们约会的地点经常选在公园。公园里光线好,两个人带张大报纸,找个台阶儿一铺,一坐就是半天。约会的内容,就是让聂子明掐表、计数,陪她练习“机下打结”。有时聂子明也笑着“抗议”:“我都被你培养成业余裁判了。”
凭借这股子韧劲,杨普最终练就了接头“绝活儿”。
织造设备和原料的不断更新换代,对纺织工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杨普逐渐认识到,光靠吃苦是不够的,做一名优秀的纺织工人,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新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化纺织行业发展的要求。
利用业余时间,杨普先后学习了《棉织基础》《纺织材料学》等书籍。在此基础上,她还坚持自学,2004年,通过成人高考进入河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并顺利毕业。通过学习,杨普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杨普对织机的性能、原料、织物性能了如指掌,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能一直坚持下来,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师傅的鼓励和教导。记得进厂时师傅总说‘好好干,行行都能出状元’,就是这句话坚定了我在纺织行业干出彩的决心。”杨普说。
由一名挡车工成为全国纺织行业2000万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杨普的“状元梦”实现了。
■杨普在纺织车间进行巡回检查
2、善于创新的带头人
创新,不仅在高精尖岗位,平凡如挡车工这样的岗位,同样是创新的舞台。
“以前我们用的都是有梭织机,主要生产纯棉、涤棉等普通品种,现在公司的织机都是国际最先进的喷气织机,生产的也都是牛奶纤维、汉麻纤维、天丝、甲壳素等高端品种,挑战很大。”杨普说,现在公司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新品种的订单,由于每种纤维原料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要不断创新操作法,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鼓励创新,2010年5月,公司成立了以杨普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杨普工作室,为杨普和职工搭建起创新平台。
2016年,恒盛公司接单了一个意大利客户的羊绒莫代尔纤维的大提花面料,但该面料纱支细、组织变化大且又是双层布,生产有一定难度,很多公司都不敢接这个单子。客户要求,只有试织成功的公司才能接单。得知这个消息后,杨普暗下决心:一定把单子拿下!虽然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但等这个品种上车后,难干程度还是超出了杨普的预期:由于组织原因,纬向断头达到常规品种的3倍,严重影响了该品种的生产效率。同时纱线打拧现象严重,用时长达12小时之久,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公司的交单和声誉。
杨普深知:“这个订单就是我们的考单。”为了解决断头问题,杨普在织机上一趴就是多半天,进行了成千上百次的试验,有时稍不注意就会碰破手指,经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身上的工装被汗水浸湿一片又一片。最终,杨普找出操作漏洞,将操作改进为“三个重点倾斜”即:向抢开纬停重点倾斜、向把关纱疵重点倾斜、向抽线精准重点倾斜的操作,使纬向断头停车次数减少了50%,生产效率提升了20%。针对可换轴纱线打拧的问题,杨普创新总结出结经“三增一无”操作法,即:增加清顺、增加粘贴、增加梳理,全程无张力过头,使操作时间缩短到5小时左右。
在杨普和工友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试织成功。当意大利的客人到生产现场参观时竖起了大拇指,这也为公司后期该品种的大单生产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杨普和工作室骨干成员先后总结创新了大提花增减经密操作法、机下打结要领口诀、七字断经处理法等近30项大的操作法,这些操作法一经推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公司创效千万余元。
如今,杨普不满足于操作法的创新,又有了大动作。今年,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杨普和工友开始着手喷气挡车工“1 2”工作法的整体创新工作。经过近几个月的分班试行,跟踪数据显示:挡车工的看台由标准9台织机增长到13.6台,每班可节约用工3—5人,产质量指标均为三班同比第一,个人收入较车间同工种相比平均每月提高近500元。
杨普说:“当时代的发展向我发出新的号召时,身为一名劳动模范、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河北大工匠,我深深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我要把匠心的加法做成乘法,不断追求产品品质的完美。”
■杨普(左三)和工友们开班前会
3、传经送宝的引路人
走进车间,发现织机上贴着长短不一的小纸条。随手拿起一个:“长丝品种真美丽,纬纱扭结织进去,藏身布面左或右,弯腰俯身查布轴,挡车慧眼残不漏。”杨普告诉记者,为了让新学员以最快的速度“上手”,她把归纳出的简便操作方法编成顺口溜贴在织机上,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
2009年7月,作为首批技术骨干,杨普被总公司派往常山股份新建企业——恒盛分公司,负责培训和管理学员的工作。而当时恒盛的员工中,操作工人大部分是新学员,没有任何操作基础和生产经验。
由于恒盛为新建厂,前期后勤条件非常有限:车间里没有热水喝,没有更衣室,更没有浴室。面对如此的现状,杨普没有退缩。为使学员们早上车,早顶岗,在培训过程中,她坚持做到五勤:即嘴勤、手脚勤、勤学勤练、勤分析、勤总结。对操作中的要点、难点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没有教室、没有黑板粉笔,她就把要点内容用碳素笔写在一张大白纸上贴在墙上,以加深学员印象。遇到不好领悟的操作动作,她更是亲自上车示范。经过短短2个月的强化培训,首批学员操作技术已达能手、优级手水平。
“要知道,以往培养一名合格的挡车工要3—6个月,可杨普却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其能力可见一斑。”恒盛分公司副经理李双印说。
培训新工也是杨普工作室的重要任务。期间,杨普不断创新培训管理办法,结合生产实际,把培养工作重心前移到班组,在班组中创建了32个操作辅导站,选聘出32名技术精湛、职业素养高的员工担任站长,以比小组更小单元化管理的辅导站形式进行带徒传技。目前辅导站出徒人员已经过百,徒弟们的看台能力均由标准9台织机增长到12—15台,为公司节约用工30名,质量指标和产量均有效提升。
五一前夕,得知自己荣获了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的李伟,一来到公司就跟师傅杨普分享获奖的喜悦。“都是您教导有方,您是我们的榜样。”李伟说。杨普经常鼓励徒弟多学学新技术、新知识,敢对标学习、敢跨领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家都有了一颗创新的心。李伟不但创新了“分幅品种的重点检查法”,而且在2016年的石家庄市挡车工技术大赛中,李伟荣获全市技术状元,晋升为工人技师。
“我自己是竞赛的受益者,所以培训青工时,工作室积极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杨普说,劳动竞赛的内容涉及质量攻关类和基础操作类,同时针对人员操作基础的不同,又分为学员类、新工类、青工类和全员类。结合班组管理,工作室还设立了学员达标进步奖、春季全员操作运动会、质量明星争夺赛等,让每个班组员工人人都有争先进位的机会。几年来,工作室培训新工600余人,培养出102名操作技术精湛的新工,培养出各级先进模范30多名,基层班组管理人员6人,为企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杨普在纺织机前工作
4、团结工友的家里人
丙班挡车工田新敏说:“从来不觉得杨普是领导,很接地气。去年组织我们一起去春游,玩得很开心。”
甲班挡车工马正超说:“杨普对我们就像家人一样,有一次我孩子生病了,她还专门到家里探望。”
同一个车间的姐妹们都争着抢着说杨普的好。杨普却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我干过挡车工,我知道其中的辛苦,就更愿意多关心他们。”
青工过生日,杨普就在岗位上给他们庆祝,提前给青工拍一张工作照,写上祝福的话,再准备一个毛绒玩具当生日礼物;圣诞节时,杨普自掏腰包买苹果,在班组互送平安果;过完年,杨普在上班第一天为职工发礼物……
王琳杰虽是“90后”,却已经是二织车间的大组长了。“如果没有杨普的关心,我现在可能还不知道在哪儿徘徊呢。”说起自己的经历,王琳杰有些不好意思。
2011年7月,到恒盛工作一段时间的王琳杰出现了烦躁的情绪。想象当中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变成了机器轰鸣的车间;一年四季的漂亮衣服被压在箱底,取而代之的是一成不变的工作服……总之一切与“90后”想象的轻松、愉悦的工作场景全部变成了“灰色”。王琳杰打算辞职。虽然杨普多次做工作,但她还是离开了公司。
商场的售货员、超市的收银员……社会的“新风”没让王琳杰高兴太久就陷入苦恼。因为没有社会阅历、工作经历的她,到了哪个单位都要独立工作,老师傅传帮带看不到了,工友们互相关心的场景没有了……
“王琳杰吗,我是杨普,你现在忙什么呢?”接到杨普嘘寒问暖的电话,让王琳杰有种想回家的感觉。2012年2月,辞职半年后的王琳杰在杨普的邀请下,重新回到了织造车间,干起了熟悉的挡车工。“我还把我老公介绍到公司上班了,现在我俩在同一个车间同一个班。”王琳杰露出甜蜜的笑容。由于两人工作出色,被公司评为“常山好夫妻”。
杨普说,青工大多是“80后”、“90后”,思想活跃又浮躁,做好思想工作、关心员工思想动态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杨普身上的光环很多,但这些荣誉没有让她飘飘然。每次从人民大会堂领奖回来她都第一时间回到织机旁。“现在我就想将自己的操作技巧传授给工友们,实现从劳动型到技术型工人的转变,增效企业,报效社会,实现常山纺织梦,助推纺织强国梦。”杨普说。
■文/本报记者高超
图/本报记者郑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