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宁:烟丝缕缕 匠心拳拳-m6米乐网页版
——记河北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制丝车间维修组长张东宁
发布时间: 2017-03-18 10:28:01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张东宁为徒弟讲解阀门定位器调试作业
人物名片
张东宁,41岁,中共党员,河北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制丝车间维修组长。参加工作22年,先后完成技术革新100余项。“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4年被评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被评为“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
人物速写
张东宁的皮肤要比普通人白很多,中等个头儿,话语不多但句句切中要点,言语中时而蹦出几个外行人听不懂的术语。
1994年张东宁从河北省劳动技校毕业后,坚守维修岗20多年。都说张东宁的维修技术不一般,设备出故障只要有他在,心就放了一大半。大家说他是千里眼、顺风耳,他却淡然一笑,说比别人多的只是经验罢了。从不懂机械原理到玩转现代化烟草生产设备,并带领科研小组完成多项技术攻关,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张东宁完成了从维修门外汉向行业金牌工人的转变。
■张东宁现场采集数据样
1、苦学知识跳出职业尴尬
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一,穿过冬日的层层雾霾,沿着槐安路一直往东,记者一行来到了河北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属国家专营专卖,走进公司大院,无处不在的防火标识时刻提醒人绷紧安全弦。卷烟生产车间里空气湿热,烟叶味道浓厚,除了运行的机器声,难以找到其他音频。这就是张东宁常年工作的地方,一眼望不见头的现代化卷烟生产设备,就是他日夜守护的“老伙计”。
制丝和包装是卷烟生产的两个主要环节,24小时流水线作业,一个环节出现故障,整个生产都会停止。有时候重要设备的一个螺丝出现问题,整个车间生产就有可能陷入瘫痪。作为制丝车间维修组长,张东宁身上的责任可想而知。
“一个维修工要想胜任这项工作,要过技术和心理两道大关。”张东宁告诉记者。他至今清楚记得,刚走上维修岗位时,每天上班最担心的事就是机器出故障。卷烟生产设备的维护要求维修工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20多岁的张东宁知识积累不足,维修经验也少,遇事难免耳根发红脸发烫。
“最怕有人来叫,说哪儿哪儿好像出了点问题,你去看看吧。”张东宁回忆说,一次上夜班,有工人过来叫他,说储叶柜不能自动出烟叶了。当时的储叶柜里有近万公斤的烟叶,烟叶堵塞出不来,工人们就没法干活。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查看,当时整个生产线的工人都在焦急等待,有些工人急不可耐赶到维修现场查看,张东宁身后站满了人。“我鼓捣了大半宿,还是没有找到问题所在。除了抱怨,还听到了很多训斥的声音。当时感觉特别丢脸。”张东宁心里很不是滋味。下夜班后,他没回家,而是跟着老维修工,看着老师傅如何操作找出问题所在。原来,问题出在一个调速盒上,对于有经验的维修工来说,这根本不是难题。很快,车间就恢复了生产。
从此之后,张东宁便开始恶补知识。“那时候没有网络,只有一些与维修相关的书籍。”工作之余,张东宁便捧着书如饥似渴地闷头学习,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为了提高技能,他还参加了成人高考,自学取得了河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以及《电气自动化》专业证书,并参加各类培训班给自己充电。日积月累,电学、机械、计算机、流体力学、统计学等各学科知识,都被张东宁收入“麾下”。维修技术日益精湛,设备运行中的微小变化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于是在车间便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的绰号。
■对质量流量计进行调试
2、一小时拿下制丝发明专利
多年来,企业历经兼并、重组,生产设备也几次更新换代。在制丝车间,现代化的制丝设备横卧在地,在网络自动化管理下,偌大的车间里,记者只看见几个操作工人。而放到几年前,生产线中很多环节并不像现在这样智能,许多操作还要依靠人工完成。
均衡的流量是制丝工艺的保证,为避免堵料和供料不足,操作工需要反复调整烟叶出柜频率;烟叶经过湿润,加香加料,进入切丝机切成一定宽度的烟丝,其中任意一段流量不均衡,设备就会停机等待,当时只能靠人工干预解决。而设备每一次停机重启,都会产生一批毛丝(即不合格品),长时间下来浪费惊人。为完善生产控制中的这一缺陷,2013年2月份,张东宁带领科研小组展开技术攻关。
“研发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把原来需要人工操作的环节通过技术改进实现流量均衡自动控制。”设想很美好,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整条生产流水线好比一条河流,河道宽度固定,当上游水量突然变大时,下游就会发生洪灾,反之上游水量不足,下游容易干涸。”张东宁解释说,烟丝不同于水,更不同于石头一样的固体,再加上烟叶品牌众多,特点各有不同,如何为烟丝密度确定一个固定参数,成了科研小组遇到的一道难题,而这在整个烟草行业里,也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没有成果可以借鉴。
“烟叶品牌众多,密度不同。厂家提供的参考烟丝密度值为每立方米500到700千克,这一数值范围太大。烟叶一旦经过压缩,密度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如何设定一个标准数值,难度太大了。我们从中挑选数字一个一个地进行实验,说白了就是瞎碰。可是一连试了两三天还是确定不下来。”科研小组成员冉宝新说。就在小组一筹莫展时,张东宁梳理脑海中的统计学知识,建议采用黄金分割法,在已知数字范围内优先选取4个数值,由此大大加快了实验的进度。一个小时后,最佳数值得以确定。随后,张东宁又通过正交实验法,对项目进行反复实验评估,历经9个月的技术攻关,科研小组终于完成了对切丝段新控制系统的研发。
经过改造,切丝机批停机次数由原来的11.82次/批降至0.34次/批,大大减少了浪费,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200多万元。改造前,贮叶柜每生产一批烟丝需要操作工平均操作20次,改造后变为系统自动调节,不再需要人工干预。以经验为主的流量调节模式被以数据为依据的自动化调节模式所取代,这在我国烟草行业中属于首创。这一成果为全面创新制丝工艺管理提供了借鉴,这种控制方式解决了行业内的普遍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该课题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如今,张东宁已经先后完成技改措施100余项,1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课题《烟草制丝储柜的信息检测系统》提出了用储柜进出重量代替检测器件的新思路,革新后储柜信息准确率达到100%,实现了行业最高水平,彻底解决了困扰众多厂家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此项改造为企业节省改造经费100余万元,该方法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通过实时数据平台分析设备运行情况
3、眼尖心细却也曾办“糗事”
作为全国首家以名优品牌为纽带进行战略重组的企业,卷烟质量关乎企业生存命脉。
生产中,不同品牌卷烟口味不一,对添加材料的多少要求也不一样,每生产一批卷烟,中控室、糖料房和操作现场的工作人员都要重新输入参数,再相互沟通是否已完成修改。一批卷烟上千公斤,参数一旦输错,损失极大。2011年的一天,因人工操作失误导致加料错误,造成经济损失14万元左右。张东宁带领科研小组通过完美整合上万条运行数据,将原本互相独立的操作系统统一起来,研发出“产品质量防差错系统”,开创了行业的先河。
为了研发这一系统,担任组长的张东宁需要对每一个数据进行把关核对。张东宁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不小心把0.3输成了0.4,就意味着每一千公斤烟草多加入了10公斤料液,车间每小时能生产6000公斤卷烟,后果可想而知。为了保证数据百分之百无误,张东宁不知熬了多少夜班。这项科研成果改变了传统人工控制模式,实现了加料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管控,消除了质量隐患,为企业节约研发经费70万元,该项目还荣获全国烟草行业qc成果二等奖。
“很多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师傅却能轻易办到。简直神了!”在制丝车间维修组的青年职工眼里,张东宁眼尖心细,仿佛具有“特异功能”。就拿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电源线来说,型号不同,线内铁芯横截面就不一样,有0.5、1.0、2.0平方毫米不等,普通人看上去几乎一样,普通维修工能看出粗细,但需要用专用尺子测量后再查阅参数,才能确定。“对我师父来说,即便是比铅笔芯还要小的电线内芯,他也能用肉眼一眼分出型号。这对于一名电工技术人员来说,没有十几年的丰富工作经验是无法达到的。”张东宁的徒弟冉宝新说。
在公司,张东宁对工作是出了名的专注与负责,他还因此闹过一个小笑话。
去年秋天,专门生产荷花烟的电动机换了一个变频器。变频器用来控制电动机运行,如果出了问题,很可能导致一整批卷烟报废,而一批荷花烟的损失就上百万元。单位最后一辆班车是16点40分发车,新设备运行第一天,职工下班后像往常一样回了家,而张东宁却选择留下来。
“新设备一般都不稳定,我怕出问题,有点担心,所以就没走。”张东宁说。当天晚上21点,果然不出他所料,变频器出现异常。处理完事故,已经接近凌晨12点。“还好张师傅在,不然咱们损失就大了。”夜班同事们都舒了一口气。“没事就好,我回去了啊。”张东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这么晚了,你怎么回去啊张师傅?”“开车,我开着车呢!……嘿,完了,我今天没开车!”张东宁拍拍脑门,这才想起,那天自己并没有开车。公司距离张东宁的住所有40公里,那天他只好打车回去。第二天,张东宁的这一“糗事”便在车间传开了,大家说笑之余,都为张东宁的忘我敬业精神点赞。
■制定设备维修规范操作流程
4、倾囊相授甘为后人梯
作为一名与机器设备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员工,张东宁除了是维修机器的一把好手,他还是整个维修小组的主心骨,年轻人眼里的好老师。
“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是张师傅真的不一样,他毫不保留地把所学都教给我们,能有这样的老师,我觉得我很幸运。”张东宁的徒弟们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维修工需要5年时间,而张东宁的徒弟冉宝新、范书贤、杨静等不到3年就成为独当一面的维修骨干。
“我觉得我最擅长的是培训,呵呵。”对这一点张东宁也胸有成竹。他为性格不同的年轻人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将原来“大锅饭”式培训改为更加符合实际的“点餐式”培训方法,将课堂由教室搬至现场。张东宁带领的班组成为车间人才的培养基地,先后培养出工程师5名、技师10名,培养中、高级操作工177人。组员工刘凯辉在全国烟草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斩获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被授予“河北省能工巧匠”、“石家庄市金牌工人”等荣誉称号。
85后女孩郝青,性格爽朗个性要强。“要有人说我不行我肯定不干。但是张师傅从来不会用师傅的口气说话,每次我遇到难题,他会说‘咱俩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其实师傅哪里用得着跟我探讨,只是想教我东西罢了。”郝青说,为鼓励她大胆实践,张东宁经常站在她身后当后盾。“干我们这行,听三次,也不如动手操作一次。但是,要是操作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可张师傅每次都鼓励我说‘没事,你动吧,有什么事我担着’。”在张东宁的帮助下,郝青很快掌握了相应操作技巧。“张老师自己总结了很多学习资料,只要我们找他要,他都会给。”90后臧浩科是张东宁最年轻的徒弟,他说张东宁是整个维修组的主心骨,有他在,就感觉背后有人支持。张东宁编写了《常见故障》《典型案例》《技术难点》等资料达30多篇,全部分享给其他维修工学习。张东宁说:“青年职工想学又不知如何去学,这样的心路历程他也有过。作为师傅和大哥,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和责任,为年轻人的成长搭把手。”
■文/本报记者周斐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