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技师王立强:1/3发丝间游走的舞者-m6米乐网页版
——记石煤机公司锚杆机分厂金牌技师王立强
发布时间: 2016-11-21 11:43:30 来源: 河北工人报 字号:
河北大工匠
■王立强实时关注数控中心编程数值,防止数据有误
■王立强为创新工作室成员现场讲解操作技巧
■根据图纸的要求,王立强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能准确从上百把刀具中挑选到匹配刀具
人物速写
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一笑脸上露出了小酒窝,说起话来文文气气的王立强,走在街上绝对是人们眼中的“帅哥”。如果不自我介绍,大家很难猜到他是一位车工。
在靠年头攒经验的车工行业里,37岁的年纪绝对算是年轻人。但凭借着创新钻研,37岁的王立强已是“车工大师”。
王立强对于全省技术比武状元获奖后的感受是:“回到老家,乡亲们会说,就是王家这孩子,在全省拿了两次技术比武状元,可给老王家赚脸了,家里人比县里的大款腰挺得都直!”
人物名片
1998年8月从石家庄煤机技校毕业后,王立强分配到石煤机公司锚杆机分厂,一直奋斗在一线。18年间,他先后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河北省新长征突击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燕赵金牌技师、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
1 刻骨铭心:一句批评牢记十几年
1998年8月,王立强从石煤机技校毕业分配到公司锚杆机分厂当了一名车工。
刚刚走进工厂,当他看到一根铁棒、一个铁块经过车床的切削变成一个个精美的零件,而这些零件又被组装成一个个功能强大的机械产品时,感到无比震撼。
刚入行,好强的王立强总爱和别人比个高低,而在技校时还算不错的成绩让他更添了几分自信。
一次,加工一批工件,由于王立强的失误,导致了一定的误差。这一批工件险些报废,好在当时的师傅替他进行了补救。
本以为会被师傅劈头盖脸大骂一顿,没想到,师傅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注意点”。“注意点”这三个字虽然很轻,却让很少受到批评的王立强记了十几年。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20岁的王立强就此默默地下了决心。
刚开始时,王立强只能给师傅打下手,师傅干活他就盯在旁边。怎么装卡,怎么进刀,王立强一一记在心里,一点点学,一点点积累。遇到难题和不懂的问题时,他就及时请教师傅,再弄不懂就自己买书看,千方百计地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经常在深夜抱着书本睡着了。
通过一年的勤学苦练,王立强就对车床操作掌握的比较透彻了,并能够应对有难度的产品部件加工了。
但他并不满足,他喜欢这项工作,只要是和车工相关的技术他都喜欢看,喜欢学。闲暇时,他还总爱在同行的机床旁“偷艺”,看到独特的加工方法就默默地记下。用他自己的话说,学技术就像每天脑子里装着一台照相机,看到有用的就先“照”下来,回去后再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在师傅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王立强日积月累逐渐成长了起来。
2 人生大考:十年后迎来状元比武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用在王立强身上恰如其分。1998年上班,也就是在他工作十年后的2009年,他通过选拔获得了代表冀中能源集团参加“河北省冀中能源杯车工技能大赛”的资格。
在参加比赛前,王立强下班后不回家,一直练习操作技能到深夜两三点。“在机床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下班躺在床上还是看书;媳妇为了让我能够安心学习,带着不满一岁的孩子回娘家去住。”由于在机床前站得太久,他的胸椎落下了毛病,每到换季的时候都疼痛,需要按摩。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他在那次大赛中一举夺得车工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后,他在比武中的“超人”发挥一发不可收拾,2012年再获省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在2013年第九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车工组第13名,2013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河北百名“最美青工”称号。
2011年7月“王立强创新工作室”成立,成员8名,王立强是工作室的带头人。201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该工作室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王立强本人被授予“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
从看不大懂图纸到如今自己进行电脑绘图;从拙手笨脚的农村小伙到如今熟练操作多种数控及普通机床的技术大拿,王立强就像电影传奇“超人”一样,用自己的努力,将潜力挖掘到了最大。
3 工作细致:精度达到一根头发直径的1/3
虽然被人称为“大师”,但在工作中,王立强从来不把荣誉放在心上,而是将全部心思用在生产创新的点子创造和实践上。一次,他接到了加工锚杆接头的任务,位置精度要求非常高,误差到了0.02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3,如果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废品率会很高。他自己和自己较劲,在床子旁琢磨了足足一个班,想出了自己的加工工艺和专用工装,效果非常理想。
由于生产上还有不少老设备,不少环节达不到图纸要求的加工精度,他萌生了改造设备或自制辅助工具的想法,用他的话说,“作为一线操作者,怎么安全高效、怎么高质量低成本地把产品干出来就是创新。”
有一次,企业要加工一个高精度部件,可是在现有设备上干了两天,怎么也达不到图纸要求的同轴度。这让王立强很郁闷,也很不服气。他静静地坐在机床旁,看着图纸和加工工艺,开始琢磨怎么改进加工方法才能实现加工要求。整整四个小时,他愣是没动地儿。经过反复琢磨,他决定借助卡具完成这一高难度加工任务。他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新卡具,用到机床上后,加工同轴度终于达标了,这种喜悦对王立强来说不亚于拿到技能大赛冠军。
他和工作室的同事对锚杆机枢轴体加工工艺进行改进。原来在铣床上一次只能装卡1件工件,他们经过琢磨自制了一个胎具,现在每次能装夹16件,产能提高400%,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每年可创造效益10多万元。他积极参与新工装、新产品的加工制造。他在新型锚杆机的试制过程中,提出了93项技术和工艺改进意见,并被技术部门采纳。同时完成了多种锚杆机的直角接头的加工工艺改进,7套胎具的设计制造,每年就可创效30万元以上。
4 脑筋灵活:创新来源于“想偷懒”
在采访当中,当记者问到为何要进行创新的时候,王立强的回答简单而干脆——“说白了就是懒,所以才想着省事干活儿。”这在现任冀中装备石煤机公司机加分厂副厂长佟文元看来,更应称之为是“提高效率而引起的生产手段变革”。
佟文元原来是锚杆机分厂的领导,他形容王立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动脑子,爱琢磨”。
佟文元说,有一种王立强设计的刀具被称为“一刀多刃”,这种道具外表看起来奇形怪状,但却是王立强的创新法宝。
原来工作台上卡着四把刀,每次使用都要转动一下机器,使所选用的一把刀具对准工件进行加工。但这样转来转去费时又费力。
王立强开动脑筋把这四把刀的功能集中在一把刀上,设计出来“一刀多刃”,不仅节省了刀具,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过去的典型工匠往往是任劳任怨,反复雕琢,而现在的年轻人脑筋灵活,他们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工作,更希望采用新方法去提高效率。”
佟文元感慨地说,时代造就了匠人,匠人改变着他们所经历的时代。
在拥有14万人的冀中能源集团中,能够不通过海选直接“一步登顶”成为集团劳模的,可谓少之又少;而在科技人才唱主角的大环境下,能够以普通工人身份脱颖而出的,更是优中选优。王立强就是这样一名普通职工,凭借着自己在国家和省市级技术比武中的优异表现,不仅将“省五一劳动奖章”、“燕赵金牌技师”、“河北省国资委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集团劳模”等奖状、奖杯抱到家中,还把煤炭职工为之自豪的最高荣誉“技能大师”的牌子搬回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5 言传身教:大师热心带徒传艺
石煤机公司成立了以王立强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为员工们学习技术、进行技术改进提供了平台。
在那里,工友们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一起研究和攻克在加工零件中所遇到的难题。在与工友的交谈中,王立强发现能够掌握数控机床编程的员工为数不多,能够利用计算机绘图的职工更是寥寥无几,还有一部分工友的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为了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带动大家一起学技能,王立强拿出一部分自己在去年年底荣获“河北省国资委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时获得的奖金,买来了笔记本电脑和技术培训教材,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掌握更超前的技术本领。在他的带领下,王立强创新工作室目前攻克了多项加工技术难关,通过改变零件的加工工艺,使工件的加工过程变得简单可控,提高了工件质量。
他还热心带徒弟传授技艺,多年来带徒人数达到十多人。在工作中,他认真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总结出的技术经验传授给自己所带的徒弟,他所带的徒弟在省、市级大赛和公司举办的技术比武中成绩显著。其中李艳凯在2010年河北省青年技术大赛中荣获车工组第八名、2010年石家庄市青年技术大赛中荣获车工组第四名的好成绩,王立强也被公司授予优秀师傅称号。
6 冷静面对:大师创业从头开始
走进冀中装备石煤机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提“王立强”的名字,工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车工大师!”“王师傅手艺真是不赖啊!”“别管是手摇还是数控机床,他的技术都很过硬”……
工作总是充满挑战,从今年年初开始,37岁的王立强离开了锚杆机,开始操控“加一数控车间”,重新开始学习数控机床的技术操作。“如果说过去锚杆机制造的是枕头大小的工件,那现在‘加一数控车间’就能制作沙发大小的工件。”王立强边操纵边告诉记者,过去的车床相当于“露天”的加工场所,使用时废屑和泥水时常飞溅到周围的地面上。
而新兴的加工中心则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不仅工作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更小,更是让王立强从手摇指拨的操作方法变为了和数字键盘打交道。
如今,他带出的十多名徒弟已都是各个岗位的生产骨干,有的甚至已经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公司领导这样评价王立强的“超人效应”,“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石煤机公司形成了特别好的比学赶超氛围,涌现出王景峰、卢建民等一批王立强式的高技能青工,年轻人都愿意学技术,比技能,比创新,王立强为一线青工岗位成才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文/本报记者杨毅松
图/本报记者杨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