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自2024年4月18日起施行——
日常生活消费可以放心贷款了-m6米乐网页版
发布时间: 2024-04-22 08:57:03 来源: 河工新闻网 字号:

买支口红,也可以贷款分期,很多年轻人都曾羡慕过韩国消费者的这种消费方式。其实,早在10年之前,我国就已经开展试点工作,有些金融消费机构也在网上开展了这种金融消费业务。自2024年4月18日起,新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
在试点基础上,《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动作规范。《办法》第七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加明确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义务和规则,为不买房、不买车的日常性金融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认准“消费金融”字样。《办法》明确,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消费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名称中应当标明“消费金融”字样。未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任何机构不得在名称中使用“消费金融”字样。
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办法》还明确,本办法所称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为目的(不包括购买住房和汽车)的贷款。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消费贷款,应当审慎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对借款人贷款授信额度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消费金融公司应当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建立消费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遵循依法合规、审慎经营、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合理确定消费贷款的利率水平。
■消费金融业务:
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等
业务经营地域广。《办法》明确,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应当遵守互联网贷款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
业务种类多。消费金融公司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人民币业务:(一)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二)接受股东及其境内子公司、股东所在集团母公司及其境内子公司的存款;(三)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四)向作为公司股东的境外金融机构借款;(五)发行非资本类债券;(六)同业拆借;(七)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八)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其他业务。经营状况良好、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申请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人民币业务:(一)资产证券化业务;(二)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其他业务。
■合作机构:
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根据合作内容、风险程度对合作机构进行分类管理,确保合作机构与合作事项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前款所称合作机构,包括不限于与消费金融公司在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各类机构。
消费金融公司应当与合作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约定合作范围、双方权责、收益分配、风险分担、营销宣传、服务价格信息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保密、争议解决、违约责任以及合作机构承诺配合消费金融公司接受监管部门检查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等内容,并要求合作机构不得将合作事项转包或变相转包。合作协议应当按照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原则,以真实服务成本为基础,依据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公平透明定价;应当要求合作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有担保资质的合作机构除外。
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持续对合作机构进行管理,及时识别、评估因合作机构违法违规导致的风险,督促合作机构落实合规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结合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合规性等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规范其行为。消费金融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合作机构开展一次全面评估。消费金融公司发现合作机构存在违法违规归集贷款资金、未依法依规提供贷款管理必要信息、服务收费明显质价不符,或存在其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无法继续满足准入条件的,应当终止合作。
■消费者权益保护:
不能乱放贷、乱收费、乱催收
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系。《办法》明确,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公司治理、米乐体育官方下载的文化建设和经营发展战略,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系。董事会应当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总体规划和工作架构,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应当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措施。
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按照规定开展贷前审查,运用信息科技等手段提升客户画像精准度,审慎评估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偿债能力。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禁止乱收费。消费金融公司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健全完善产品服务信息披露机制,以显著方式向借款人告知贷款年化利率、费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免责条款和投诉渠道等关键信息。除因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情形之外,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之外的费用。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加强贷款品牌自主管理,规范合作机构营销宣传行为,避免合作机构服务品牌与消费金融公司自身品牌混同,保证营销内容真实合法和符合公序良俗。
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坚持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向其告知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个人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贷款催收管理。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逾期贷款催收管理制度,依法依规督促借款人清偿债务。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消费金融公司应当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合作催收机构的管理,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催收策略及合规要求,制定催收机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依法合规开展委托催收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金融公司应当通过适当方式告知借款人合作催收机构的相关信息。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催收管理系统,对催收过程进行管理和记录,并确保记录真实、客观、完整、可追溯,相关数据资料应至少保存5年。
教育宣传和防范消费金融欺诈行为。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持续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宣传,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引导借款人诚实守信、理性消费,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构建欺诈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完善反欺诈模型与相关技术手段,有效识别欺诈行为,确保借款人身份数据与借款意愿真实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区分贷款的对象、金额、期限等,确定贷款检查的方式、内容和频度,并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信用变化等进行跟踪监测,确保贷款资金安全。发现借款人违反法律法规使用贷款资金或挪用贷款资金投入禁止领域的,应当采取要求借款人整改、提前归还贷款或下调贷款风险分类等措施进行管理,并追究借款人违约责任。
■记者贺耀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