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m6米乐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4-05-16 17:33:00 来源:河工新闻网字号:

5月16日,衡水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晓慈,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地维护了衡水生态环境安全。
实行集中管辖,推进涉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
2023年1月份,衡水中院联合市检察院、公安局、生态环境局出台了《关于开展环境资源案件跨区县集中管辖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确定由衡水市桃城区法院集中管辖衡水市辖区内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一审案件;2023年2月份,衡水湖湿地环境资源保护法庭作为桃城区法院环境资源案件审理的专门机构挂牌成立;2023年4月份,衡水中院明确滨湖法庭为环境资源案件专门审判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专业化审判团队,实现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归口审理。现市中院滨湖法庭配备法官3名,司法辅助人员7名;桃城区法院衡水湖湿地环境资源保护法庭配备法官3名,有专门知识的人民陪审员3名,司法辅助人员7名。衡水法院现已完成了一、二审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配备等,专业化环资审判团队实现实质化运行,衡水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坚持修复理念,构建“引导 审判 修复”审理模式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主动告知当事人主动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可酌情从轻处罚的相关规定,积极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在裁判时,综合考虑当事人主动履行意愿、生态修复可能、强制执行效果、社会公众主观感受等因素,对主动修复且效果较好的依法减轻处罚,在判项中加入生态修复内容,努力实现裁判结果体现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2024年4月,衡水中院审理的一起滥伐林木案件中,法院积极引导被告人主动补植复绿,栽种树木600余株,其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后,依法对其适用了缓刑,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桃城区法院审理的一起衡水湖水域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中,判罚被告人在衡水湖投放流鱼幼苗340斤,用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复非法捕捞造成的损害,并同时在衡水湖区周边进行宣传,亦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开展多维普法,强化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全市两级法院以组织旁听庭审、进行庭审直播等多种方式对环资案件审判过程予以公开,对重大环境资源案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组织、社会代表旁听庭审,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环境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取得较好社会效果。衡水中院先后发布环境资源审判普法案例17件,充分发挥司法案例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导向作用,通过“小案件”讲述“大道理”,指引人民群众学习环境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将环境资源保护宣传纳入“八五”普法内容,结合“世界环境日”宣传主题,深入学校、社区、公园等场所持续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提高辖区群众环保意识。衡水中院制作的“环资小课堂”系列微视频,社会群众关注度较高,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坚持能动司法,推动环境资源全方位制度性保护
为确保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有效恢复,衡水中院已经牵头拟定了《关于在生态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适用替代性环境修复方式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与市检察院、市资规局、市园林中心协调联动, 采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土地复垦、护林护鸟、劳务代偿、购买碳汇等多种可以恢复环境状态和功能的方式,修复被损害的环境。同时,衡水中院还牵头制定了《关于建立衡水湖区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框架协议》和《关于为衡水湖保护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司法服务保障的指导意见》的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并将集中精力建立集巡回审判、生态修复、宣传教育、综合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基地。
2024年,衡水法院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奋力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加有效地维护衡水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刘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