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聚焦民生热点实事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m6米乐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4-01-23 16:26:24 来源:河工新闻网字号:

1月22日,衡水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衡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衡水市教育局、衡水市行政审批局分别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市住建局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担当作为,2021—2023年,全市累计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658个,涉及5.8万户,惠及18万余人。累计改造建筑面积616万平方米,累计改造道路路面155.6万米、供水管网14.9万米、排水管网34.9万米、供电管网71.2万米、供热管网9万米、建筑节能改造107.2万平方米,小区内老化基础设施得到更新,消除了安全隐患,房屋建筑得到全面修缮、节能水平不断提升。累计拆除违建1.3万平方米、新增车位5767个、新增非机动车充电桩588个、新增坡道1860个、改造体育健身场地1.5万平方米、加装电梯96部,小区内停车、适老化、健身、休闲、电动自行车充电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衡水市物业管理条例》宣贯,全力推行无物业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工作,目前,全市2226个小区全部实现了物业管理,物业管理覆盖率100%。持续开展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行动,通过开展住宅小区“空中飞线”、“牛皮癣”、消防安全、停车秩序等各类专项整治,着力解决住宅小区重点突出问题。目前,主城区741个住宅小区完成“空中飞线”治理,累计清理废弃线缆200余万米。全市114个既有高层住宅小区全部完成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合计安装充电桩822套,充电接口6630个,实现了全市561个高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全覆盖。主城区累计施划车位1360个、硬化地面约5300平方米、粉刷外墙约1800平方米、补植苗木10000余株、修补路牙石2000余米、清运垃圾300余车、购置分类垃圾桶360个,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展规范物业服务企业收费行为行动,目前,全市实施专业化物业服务的1007个住宅项目均已完成项目收费的公示。
2022年以来,衡水市连续两年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工程作为民生实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实施护眼教室灯光、护眼黑板改造,两年内规划改造义务教育学校教室11878间,至今改造教室12075间,超额完成改造任务。2023年全市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9所,共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高中教育方面,19所公办普通高中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交流教师4181人,高中教育从基本均衡全面向优质均衡迈进。推动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组织各地各民办学校开展“五个一”专项行动,排查问题109个,全部整改到位;抓好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压减工作,通过压减招生、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和分流等方式将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降至4.04%。
据了解,2021年以来,衡水市行政审批局全力打造“诚信衡水”,2023年衡水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中由第207名跃升至第34名;《衡水市“随信联合查”助力监管减负增效》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全国信用优秀案例;《安平县大力推进“信用场景应用持续释放信用惠民便企红利”》被评为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案例。该局持续提升市级信用平台和“信用衡水”网站支撑能力,截至目前,平台归集数据4.5亿条,为信用场景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依托“信用衡水”归集各类信用承诺书200万余条,各部门进行信用核查22万余次,全面提升信用覆盖面,3.5万余家信用良好企业享受到降低监管频次的激励措施,监管靶向性、精准性持续提升。持续开展涉企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专项行动,压缩初审时限至半日,实行“一处罚一告知”机制,提醒企业关注自身信用状况。截至目前,各部门开展约谈600余次,组织公益性专题培训150余场、电话辅导千余次,协助企业修复行政处罚信息2900余条,河北省仅我市未出现“近3年行政处罚超过10次的市场主体”。同时,树立“守信受益、信用有价”的价值导向,提升信用便民惠企水平,市县两级已建立“信易惠”“信易租”“信易售房”等应用场景200余个,跨县互认、场景共享,惠及群众80万余人次。特别是以衡水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开启“信易游”之路,辐射冀州“信都”、枣强“道德高地”、高新区“诚信企业工业游”、安平“红色旅游”等,将信用与旅游、娱乐服务相融合;市县两级“信用审批”极简审批模式,放大“信用越好,审批越容易”的信用红利,在全市复制推广饶阳“党建信用金融”经验模式,持续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全市累计投放16300户,投放金额27.28亿元,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刘春红)